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沙龙会员  -  会员文撷
 
古代姓氏与宗族文化
 发布时间:2014-01-19 16:41

(撰写家史中的常识问题)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饶小琴

家族与宗族是人类社会最稳定、最自然、最基本的单位,是民族的基石与载体。据中科院遗传学研究“姓氏集中程度越高,有效姓氏就越小”。姓氏演变历经四千年之久,最早在夏朝,到宋朝开始,姓氏保存较为完好。姓从女,它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符号,氏从男,也是父系氏族社会的符号。但直从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转化以后,姓氏便合而为一,共同成为家族,宗族的身份标志了。这种转化不是性别上的政治歧视,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氏族是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群体,家族(宗族)由家庭组成,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与生产组织;民族是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的共同体。

宗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细胞,而民族文化则是各个宗族文化的统一。它既是一种精神财富的遗传(节庆礼仪等等),又是一种物质财富(文物古迹)的积累,互为补充,互为因果;它既有个性(地域性),又有共性(价值观)。它既与时俱进,处于不断的演变创新之中,又默守陈规,挚着地捍卫基本的价值观念,家史与国史一样可以教育人,也可凝结智慧。

中国古代文化,从社会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宗法文化、农业文化、血缘文化(复旦大学根据曹操身上的DNA(即父亲Y染色体)查找出了许多他的直系后人)。从具体形式上划分,又可以分为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种表现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一部分,而宗族文化又是一种理性文化,正因为它挚着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精神信念,所以它始终没有被宗教化。姓氏是一种社会观念,中国姓氏具有历史的稳定性。真正有目的的起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初也大多集中于中原地区。贵者有氏,而贱者有名无氏。姓氏起源有:从女,母系的分支;起于父权,酋长多妻制;来于图腾(徽帜)三种说法。从类别来看有贵族封地为名;有职业为氏,如巫、陶,有以图腾为名号等等。下面我便以一个宗族为例,来说明宗族文化的存在形式与教化作用,来说明它的演变规律与发展方式。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一、以庙堂为载体,物化成一种精神的寄托

古人常说:“庙堂之音,庙堂之乐”,实际上指的是自古以来,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在形式上它是陈旧的,但在内容上却寄托的是一个宗族的愿望,歌颂的是一代前辈的功德,传承的是一种精神的价值,也还是一种传统教育。庙是供祀先祖神灵的地方,它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天子为七庙,卿有五、大夫有三、士有一。汉代以后的家庙与神社(祭祀鬼神的地方)混合为一了。在政治上用于敕封、追谥,例如文庙、武庙、孔庙。

 祠则是为了纪念家族伟人,名人的供舍(奉有雕像),即纪念堂(有牌位),是用于追思、怀念、抒情、哀告的地方,故又称之为祠堂。例如“惠风堂”,惠风即指春风,能使万物复苏、温暖宜人。其名缘于汉朝之时某一宗族为了纪念其祖先,鲁阳太守威公执政一方,深得民心的社会评价。又如“朋来堂”,出自孔子的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宋朝时,某一宗族的后人将其先祖之功。(江西的鲁公)与孔子相提并论。其祖也曾广纳天下门客,也曾招徒讲学,经常宾朋满座,络绎不绝,弟子久仰不离,故设“朋来馆”招待各路学者,当世人称其为“双峰先生”。

堂号是同一家族以祖宗的某一典故命名的。堂名还有以郡望(地名)为号。一般是某地某一宗族始祖的发祥之地。例如“平阳堂”,它出自三国时期(魏国)所设的郡治,在今天山西临汾的西南。其堂联是“饶邑启姓,平阳阀阅”,即指一个姓氏家族的由来。又如三国时期吴国所设的“临川堂”,也曾是郡治所在地,在今天江西东南。其堂联是“临川绍美,郡武传经”。上联的含意是指先祖节公在宋朝时看破官场炎凉,一气之下剃发为僧,并先后主持杭州灵隐寺、襄阳天宁寺的出世经历。下联则指同一宗族的先祖干公在福建邵武考中进士,先后官至长沙知县、太守并又常回邵武老家聆听儒学大师朱熹讲学的出世成才故事。

庙堂文化也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上例可知这一宗族的后人在迁居异地之后,其堂名对联仍以旧带新。比如另一祠联“河北源流远,平阳世泽长”反映了其祖从河北到山西的变迁。“节著岁寒之烈,政敷春日之和”,下联仍在怀念其先祖鲁公作为鲁阳太守的惠民政绩,而上联则新赞清朝闽县人廷选公驻守台湾,游击漳州,抵抗太平军,官至总兵职位的丰功伟业。“轻财仗义称长者;挂锡吟诗第一僧”。下联仍然联系其先祖宋代节公出家为僧,但诗才超群的事迹。其诗曾使同代大诗人陆游也赞不绝口。上联则又新述同族先祖宋代学者延年公(临川人),熟读经书,但隐居不士,却有在家乡轻财好义的美名,致使宋代大学者陆九渊也感念不忘。“奏表节义名御史,为文俊洁号先生”。上联指其先祖明代天民公考中进士,故有文俊洁号之说,后来他官至河南道御史,但始终为人正派,曾写文祭天祥,弹劾贪郭勋,热议治河套。下联则指其同族同代人宣公,自幼好马善剑,熟悉星历算数,有通山经地志之识,也有会九流百家之书的才华。“食足衣丰,春长人寿;尧天舜宇,海宴河清”,此联则为一组拆姓颂联。“双峰不仕,性谨专学;九岁能诗,明经修行”,上联仍携带鲁公的号名(双峰)与性情,下联则新指宋代先祖子仪公曾因九岁能赋诗,以明经修其行,闻名朝野的往事。王安石也曾多次举荐其为官,但他却婉言推辞。“学术专精,美双峰之衣钵;诗才俊逸,羡德操之吟哦”。上联仍念同族鲁公受四方聘讲,并曾著有《五经讲义》《太极三图》之事,下联仍念宋代高僧,同族人节公的品德。

综上所述:其堂名堂联的主题是怀念其祖宗功德无量之事,但是其价值取向却是在宣扬“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从中可以推知这一宗族崇尚诗书,但又脱离官场的矛盾。

二、以谱牒为载体,内敛为一种希望的符号

古人的名字往往蕴含着一种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高深的文学素养,所以取名尤为庄重。既讲道德价值又讲审美意识。姓从女,氏从男,后来姓氏合一却以父系血缘为据。而同一宗族的字辈,字派又须包含其中,它要求反映的是一种人伦等级和宗法秩序,姓与名相联共同承托的也是一种希望的符号。下面我仍以某一宗族为例:(字即小名,20岁长大行冠冕礼后再换字,亲者呼也;号有雅号、别号、谥号;前两个自己取,后一个后人依功绩赐予)。

例如四川某一族谱字辈是(取其一节):“仁恩隆汉室 ,世泽庆长绵”。显然该族与汉朝宣帝有因果牵连,而且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字派是家族的名片,承载着祖宗祖籍的意志与信息,是家族的“DNA”。而字派亦支派,同派则同宗,同宗则要求同派,但多宗共一祖,祖则为一段一地的发祥起始人,演变为多宗分立。归纳为“一祖多宗,一地一祖,嫡长直袭,次子变迁”。古代一般招婿、顶替外公门户,抱养不准入姓入谱。但是有赐姓、易姓、除姓(犯罪)三种政治做法;故大姓较杂,小姓较纯,改姓有因。

又如湖北某族的“均钦浩材辉”,其偏旁字意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意思,即“金木水火土”。安徽的“中兴永贵荣”,反映了家产的兴衰与希望。江西的“文运尧舜,仁义礼智;诗书永继,富贵长兴”。其中既有怀念尧舜先祖之意,又有遵循孔孟之道的价值,将诗书与富贵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是一种旧的价值取向,还可推测出其家族曾有过书香门第的辉煌。江西的“从直为美,福寿常春;身修家齐,远钦近敬”,其中包含着为人处世的原则与道德要求。福建长汀的“宣永富新祥,祖振辉如新”。重庆巴州的“子轩舜亮廷,大圣定尧宇”,又反映出对远祖的崇敬。“三沙分支留古记,闽越迁来安韶州”,这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支宗族与三沙之名有关,并有由闽迁韶的历程。

再如云南潽洱的“开兆发正仕,文明昌宗其”,显然说明先祖是作为官吏派驻此地。贵州的“平阳敬中华,吉安庆朝春”,其中就反映了两个地名之间的关系。广东韶关“学显士昌隆,鼎立振纪纲”;(梅县)“辅国文章显,承家经济长”;(丰顺)“平阳启迪,衍庆隆昌”都关系到地名与希望。台湾的“忠德生应兰永麟,维奇瑞书玉鸿翔”。广西河池的“善朝大光兴,再正广月明”,这是道德要求。江苏的“忠厚传家,敦本永世”。河南信阳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两地显然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湖南慈利的“真善美有恒,中天永康乐”、浙江苍南的“朝士书声振,相传继贤良”。(金华)“学从孔孟,绪协中庸”。山东济宁“惠正从先德,明经述祖功”。陕西的“历来忠厚,代有英贤;诗书启后,功业光前”。字派之名不仅可以励志,而且可以育人、正身。

综上所述:孤立地看是一字一辈,纵向地看是一支一派;总起来看却是将诗书道德作为宗族的“风向标” 、“座佑铭” 、“指南针”。既感化后人,又教化后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以故事为载体,传颂成一曲动人的“家话”

再以一宗族为例:先祖先贤之事口述心结,代代都知。庙号是供祖的,谥号是追评的,堂号是某一家族共用的,以祖宗的某一典故命名的;尊号是生时赞颂的,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赞是赞美词(一段),传是一生的传记,是死者的姓名字号功绩,志是个人传记档案,一般铭文中也概括了志。

蒙童《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若从某一宗族为例来研究,的确有一些性格相近的奇怪的名人。如唐朝官吏廷直公(江西人),进士出身,官至邓州通判,因太直而官阶不进。五代吴越大将景公,偏武轻文,虽屡有军功,但文媒不足。宋代节公,有罕见诗才,却中年为僧;虽然博学,但增傲气。

明朝天民公正逢“廷杖制”盛行,百官不敢直言,世宗皇帝时,他指责因嘉庆皇帝的个人偏好,带来了许多时政弊端,(楚地重赋,取士有偏)此话,“风险大,易激发圣怒。又如奸臣郭勋迎合世宗长生不老的心理,以重金买妖药,劳民伤财,首辅夏言弹劾,世宗以忠袒护;天民公再次力弹,最终将郭勋治罪。“忠患人主之怒,道济天下之衰”。议治河套之策,举忠臣曾铣,斥诸多方官不合作,提冬深水枯季节出击俺 答汗,终于成功。出仕苏州﹑松江解决了多年欠缴的赋税。一用廉官;二倡节俭;三扬当地大户赈灾之举;四祭吴地始祖泰伯;得民心却也得罪朝中权贵。五十岁归乡,30年闲居之。

仁侃公官至二品,少年常在佛灯下夜读,中举为官,嘉庆年间奸臣严嵩当政,仁侃出仕山西,微服私访,严惩玲珑贪官。执政云南,用恩威并举,惩首恶,宽协从,平息了动乱。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之名对其父母,夫人大加旌表。晚年回乡省亲,竟以金碗换铁碗报答当年佛祖保佑。

再如宋朝翰林侍讲次守公与当朝皇帝的一段对话:“臣系圣帝,派演孔京,得姓唐尧,分封居僻,授尹京兆,应诏子严。一秦并国,南迁鄱阳,后揭临川,累朝禄秩”。宋高宗则说:“本茂则枝繁,源远则流长;读书以正心为本,考事以明理为本”。而古代家族的谱牒在唐朝以前高贵姓氏家族因有人出入官场,故大多作为国家人事档案保管,民间流传的甚少。但是唐朝以后,民间修谱成风,所以大多民间谱牒是可查可信的,是真实可靠,源清脉暢的,只是到了“文革”时期遭到了一场空前的破坏。

元朝的著名书法大家介公(江西人):出任江浙廉访司事,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其书法“秀眉多姿,圆劲暢朗”,其真迹大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如《赠僧幻住诗贴》)但其重 心不在升官,而在书法。书法显性,从中可以看出他“参差错落,任性恣意”(放纵的一面),又有“构字内敛,行笔内纵”(压抑自己的一面)。

明朝的位公、伸公(江西抚州人)兄弟:前者为工部右侍郎,后者官至刑部侍郎。参编《学海》一书,共达六百余卷,可谓才华横溢,如鱼得水,然而兄弟二人最后均以侍养老母 而归,终尽了孝道,但却未终尽才华,估计也与人缘性格有关。

又如德明公赞:“圣明谁不解堪舆,我祖端的善诗书,穴卜港潮成大事,沙羡筑新居万千”。又如东山公墓志铭文:“有酋有为之士也,喜作善,振贫乏,不责其偿”。谱传记其“养乞祭桥,后自代之”;至今南硚仍然尚存,而当年东山公从采石,养乞,祭硚无不表现出其造福一方的仁义气节。然而东山公虽生五生(广一,广二,广三,广四,广五),但为了保全南硚(官军筑城拆硚),以身试法,七次上书乞求,七遭鞭刑之苦,终因孝心感动“楚王”;南硚得保。但是为了答谢官军,又以壁藏金剑相赠,结果因露财而招致官兵更大规模的破坏。可见兄弟不在多,而智慧为上,情感有时容易埋没理智。

廷选公(福建人),道光年间剿台有功,无株连,得民心。会剿漳州时,他率乡团固守,外剿内抚,迭战破贼。粤匪扰浙,他若虚若实,当速决战,屡建奇功。因其功劳,历任水陆提督,救沈葆桢一难。古人说“武安邦,文治国”,只有文武兼备方可出人头地。

古代公卿即爵位(官称),士大夫是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公为五爵之首,民间又是对成男的通称。

综上所述:以上历史人物虽然出自同一宗族,但性格与归宿却呈两极状态,要么积极入世,为政一方,造福一方,为人耿直,刚正不阿。要么消极出世,削发为僧或被举不就,沉迷诗书。诗书造就了命运,而性格也左右了命运。

四、以建筑为载体,浓缩出一套规范的秩序

中国的古代建筑南北风格各异,但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一般的民居也是如此。由于战乱和“文革”大量破坏,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已不复存在,残存的又大多是一些佛教塔寺庙宇。目前作为实物可供借鉴的只剩一些明清时期的村落与小镇。下面以同一宗族的几个“版本”为例。

一个是湖北江夏南硚本村。

从地利(理)的角度来看,一般的大姓大户人家选基落址大多依山傍水,方向上呈坐北朝南之势,风水上讲究左“青龙(动)”对右“白虎(静)”,南“朱雀”北“玄武”,风喜回旋,水不直冲;而且有一套镇邪避“刹”理论与作法,并借助一些实物来转化(如泰山石敢挡,兽雕头朝外)。有七星(庙)拱月(南),可见此族不凡。

二如广东梅州茶阳的古居呈“殿堂式”,分为上堂、下堂,厅梁盘龙,吉祥如意。

三从布局上看,江夏南硚本村由于过去是聚族而居,往往讲求整体观,等级观。呈封闭合围之势,顺坡呈居中递进上进之状态。中间列为厅堂,两边排成住房。各个层次又以厅堂为核心,合围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各个层次、各个单元又以连廊相联,体现和谐。门楼、月台、祖堂均居于一条正中的三个梯级之上,略有王公府第之风格。东有七星庙宇衬托半“月形”石拱南硚,富有“七星拱月”的含义。东南求开阔,西北求依托(金鸡山)。自南而北一水(河)旁边带过(各为玉带缠腰),回应了“水不直冲,风要回旋”的风水观念。

四如广东梅州茶阳古村的“围龙屋”,外观整体呈“砻”字形,寓意丰衣足食,长流不息之意,其堂名为“诒谷堂”。

第五个是江西会昌周田镇中桂村的一组清朝嘉庆年间的老式建筑,由光璧公所建。该组建筑共有六栋主屋,呈“六合”之势(应六六大顺之意),由于人丁兴旺,后又增建了四栋次屋,迄今已有二百年之久,总面积两万平方。其文化内涵和高雅情调与主人公的名望、学识、地位是极为相衬的。

光璧公才华过人,享誉赣南、吉安广大地区,历任诸县教谕,当朝文豪大儒,多有题联与赐匾。从功能上讲由厅堂、居屋、族学、作坊组成;从布局上看中间由一条青石铺成的街道,呈一分为二的格局,主次有序,错落有致。

主栋独居东,居高而临下,由石坪、石雕门楼、亭楼、厅堂、正房、偏房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而祖屋分别有“霞河”,“昆华”为字样的凹刻对联,其书法笔力洒脱飘逸。门楼墙顶绘有飞禽走兽(飞禽头向内,走兽头朝外)、花草树木,宫殿人物等画面,体现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居西对衬的两栋也有石坪,是聚会的场所,亦称为上砰。其内部结构(左开门为静,右开门为动)采取方正围合,回廊四绕的样式。中间又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天井,四边的过道使各个房间,两栋之间互通互联,整体含有规矩与方圆的含意。整组建筑依山伴水呈“品”字形,临近霞河,并用青石板铺路直通河边,便于洗衣、取水。河边用条石砌成拦蓄水坝,河边又设有一条石条栏杆,可以凭栏羡(观)鱼,诗情画意。石栏一边是一排吊脚楼,可以登高远望,一览田园风光,体现出宁静可以致远的雅志。

第六再如江西吉安的“燕坊古村”,为开远公所建,故堂名为“开远堂”,有“平阳世家”字样。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等160处建筑,巷道由青石板铺成,主道由红石板铺成,满堂字画,精雕细刻。

综上所述: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居所,而更加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不仅包含着宗族等级的秩序,同时也包养着一种和谐共生的精神。这一宗族的王公风范在别处也有遗迹,理念上一脉相通,不谋而合。它是一种文化象征,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许多文明古建都毁于“文革”(如江夏南硚村)。

五、以家训为载体,凝结成一组忧患的人生感怀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古代文化形式之一的家书、家规、家训都无不体现出祖宗们居安思危的主题与情调,不管是国藩家书还是颜氏家训都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生活价值的定位,为人处世的告诫。无不告诫儿孙,世道艰辛,处世谨慎,不求富贵,但求平稳。主调是保守,主旨是孝顺,主题是安身,主意是谋略,主导是品德。下面再以某一宗族为例。

例如:家训一:(湖北江夏南硚家训)

“吾家素重儒,历代爱诗书;人子不勤学,孟母机断杼。人遗子巨产,我则书几厨;学问藏胸域,维生则有余。”

这则家训以诗歌的形式出现,便于后人读记。但价值取向单一,已经不符合现在价值多元化的取向,不过其中“历代爱诗书”,的确也反映了这个宗族的实际。

家训是祖宗先人直接教化后代后人的要求,是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与深刻的思想感受。有一些言论,尽管显得固执、偏颇、片面,但却又全是血泪凝结而成的智慧。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缺乏,精神文化的压抑,战乱的频繁,漂泊的艰辛决不下于苦难的犹太民族。家训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化功能是一般世俗言论不可比及的。在家训基础上具体形成的家法,族规又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条件。规范约束个人行为,修身、养性、治家的原则,是中国古代民族、社会能够长期统一,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基础性因素之一。

又如:家训二:(福建平阳堂训)

崇敬天地,礼伺神明,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兄弟,严端品行,崇俭戒奢。遵纪守法,严教子孙,各路安生,子媳六眷,骨肉至亲,务宜孝悌,奉亲友善,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安分守身,毋作非为,律己勿闹,同室不戈,文明礼让,积德绵后,世有余庆。

这组家训文化略逊,清规戒律大多出于孔孟之道,循规道矩但缺乏激励。重心在维护族内秩序,重点在孝尊。由此可见,家训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应侧重于生存发展的策略。

还如:家训三:(福一公)

“吾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先圣矣。而中间盛衰不一,迨至吾祖乃复制产扩址,致有今日。然老矣,将守成之道付诸子孙,冀后裔克能终保,以全善庆”。

持身之道在于谨守礼法,而以孝悌忠信为先。毋习骄邪以间,必思合理而顺人心。如此则身修家齐而事无不立矣。

处家、睦族、教养、交友、周恤……

这组家训带有浓厚的封建时代的理学色彩,近于遗嘱,对处“大世”,立大业仍显指导不足。

(清圣谕—家训篇)节选于家谱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这一组国颁家训显然是从国家,社会层面来作引导的,大而空了一点。

家法、族规、祖训(以某一宗族为例),除了个别时期的政治、时代色彩浓厚(如:“爱党爱国” 、“八荣八耻”)以外,总的内容是“教孝、教弟、读书、养子”。而总的价值取向是“读书、做官、行善、仗义,节俭、朴素”,并未指导“致富、攻关处世的技巧。显然对于当今的市场经济之下如何使个人和家族在社会竞争中发展,如何在生存中创新是不足的。

下面再以“哈佛家训”为例,说明传统家训有改进与创新的必要。

快乐—生命跃动的和弦;       博爱—抚慰众生的悲悯。

责任—无私承当的大义;       生存—永不妥协的征服。

幽默—浅含讽喻的微笑;       尊重—平等虔诚的敬畏。

专注—滴水穿石的定力;       刚毅—坚忍不惧的胆识。

信念—挺举灵魂的翅膀;       珍惜—天地厚赐的珍爱。

古代宗族(家族)文化的缺失,使得当前的许多文化,精神缺乏根基,缺乏支撑,使人们在金钱物质的冲击下更加容易迷失方向与本位。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城镇化虽然影响了宗族化,但血脉相连,文脉相通,人脉依存能隐形却不能隐意,家族如此,民族也是如此。

《伤怀》

几读家书几度沉,回看家史回心冷;悲凉总是压欢乐,世道艰辛喜自禁。

九曲衷肠久屈人,一念之差亦伤人,每每忆祖有心得,时时抚昔令发奋。

告诫》

精通世故好从政,善于创新便经营,富贵轮回谁救得,严谨内敛宜书本。

心宽灵活好容身,因人而异与时行,过左过右都是错,思前思后好作人。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