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周南活动  -  活动简报
 
第八十七期周南文化沙龙:老武汉记忆小型讨论会
 发布时间:2017-06-26 16:53

 

周南讯(通讯员:杨真春  摄影:陈颖 )6月25日下午,周南文化沙龙《老武汉记忆》小型讨论会在武昌民主路486号曾卓故居举行。画家匡亚威先生作了中心发言,特邀嘉宾武汉市民俗专家刘谦定先生、湖北美院动漫系主任胡朝阳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40多位龙友参加了活动。讨论会由武昌首义学院胡容玲老师主持。
画家匡亚威先生从“健民”、“马应龙”、“中联”等几家武汉知名药房(企)的缘起和发展这个特别一点的角度引入他对老武汉的记忆。匡画家对几家药厂的名牌产品,如健民的“龙牡壮骨颗粒”、马应龙的“麝香痔疮膏”、中联的“强效片”等药品研发的来龙去脉,对“药帮巷”、“巴公房”、“江汉路”等与武汉药业有关的地名进行了解读,如数家珍,并纠正了大家对“乌鸡白凤丸”好像只适用于女性补身强体的常识性错误,强调同样适用于男性,尤其适于冬至后的进补。
 
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先生接过匡画家的话题,从现在“湖北中医院”、“武汉中医院”都是从原来武汉最有名的西医院“湖北医院”、“万国医院”转变而来,说明了人们心底里对中医的信任和依赖,现在社会上一些取消中医中药的提法是不对的,正确的应是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
 
刘先生从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由蕲春“荆王府”到武昌“楚王府”任医官的经历,谈到了明清时代武昌在长江流域城市的重要地位,提到在明代,武昌就是与南京、太原、西安、北京并列重要地位的全国五大城市之一。现在国内外的很多重大考古发现,如“张献忠沉银”、“黑石号瓷器”等,都出土了大量与武昌府相关的文物,说明了武昌自古就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其与汉阳一起构成的“双古城”,在全国城市发展历史和地位上是绝无仅有的。
刘先生谈到,最近湖北省评选出来了全省最人文的十个地名,分别是黄鹤楼、武当山、厉山、秭归、赤壁、古琴台、莫愁湖、昙华林、米公祠、长坂坡,其中,武昌、汉阳就占据了其中三个,这与它们是“双古城”的历史地位密不可分的。昙华林入选,我是作了极力推荐的,它的欧式建筑,是近代武汉开埠以来的第一代欧式建筑,汉口租界的欧式建筑都只能算是二代建筑了。遗憾的是,全国很多具有悠久人文历史的城市,大多还保留或后期重建有文庙,而武汉的文庙自民国时期毁后再没有修建起来。这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之根,武昌是文化之城,怎能没有这条根,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大声呼吁的。
刘先生认为,三镇的历史要分开来讲才讲得清楚。汉口五百多年的建城历史与武昌、汉阳建城一两千年的建城历史,从时间上看,都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外地很多人以汉口的城市发展,称武汉的代表文化是“码头文化”。我认为“码头文化”代表不了武汉的文化底蕴,从汉口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用“商埠文化”的提法更加合适。
湖北美院动漫系主任胡朝阳教授介绍了他创作武汉老建筑系列油画的缘由,这缘于他小时候就喜欢在街头上画建筑,当看到老武汉展览馆、胜利街部分老建筑被拆迁消失之后,产生了要留住武汉美丽老建筑的紧迫感。自2007年起,他一共创作了150多幅关于武汉三镇老建筑的油画,饱含了自己对武汉的一份感情。该系列的油画展于今年6月20日起至8月底在江汉关博物馆展出,将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汉,喜欢武汉。
 
三位嘉宾的主旨发言激起了与会龙友的热情,大家纷纷从各自的角度谈起了自己的“老武汉记忆”。
武汉市美术馆刘宇书记介绍了武汉美术馆搬迁到中山大道的过程,庆幸武汉市能留出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来留住城市的美丽。
空军老战士报告团毛兰成副团长以他在汉50年间几次到汉口火车站接人的不同经历谈到武汉市与时俱进的变化,让他真切感受到了“武汉,每天不一样”。
武汉民献专家肖琴学先生、民间收藏家余长庭先生分别以自己收藏的武汉市银行印鉴对照本和武汉本地出土的南北朝剪刀、唐代瓷片、宋代捶丸“献宝”等给大家欣赏,让大家对武汉的悠久历史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武汉市直机关公务员庆先生谈到自己从小对武汉各个地方的地名感兴趣,通过仔细的去挖掘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故事,让他更喜欢上了武汉这个地方。
武汉名医高光岩医生从自家药房的历史谈对老武汉的记忆,联系自己小时候熬药、服药的经历,提到武汉老人所说的“喝汤不吃肉”的说法是不对的,是满足让别人喝汤,自己吃肉的善意谎言,引起了大家的一片会意笑声。
还有其他几位与会龙友也从各自角度谈了自己关于老武汉的记忆。谈到小桃源的煨汤、五芳斋的汤圆、靠墙泰的排骨、一品红的汤包,谈到五大租界一栋栋经典老建筑和已经消失的一些寺庙。
最后,主持人胡容玲老师对本次小型讨论会做了总结,指出各位嘉宾和发言人,因自身就是“老武汉”的原因,所谈内容都充满信息量和真实性、立体感,丰富了大家对老武汉的认知和记忆,大家都期待武汉有更美好的未来和明天。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