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周南活动  -  活动简报
 
第八十五期周南文化沙龙 简报:“说说我们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7-04-25 18:56

    周南讯(通讯员:杨真春)4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春风和煦。84岁高龄的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应邀来到周南文化沙龙,与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刘慧一起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说说我们的教育”的小型沙龙活动。周南文化沙龙顾问、世界浙商联合总会秘书长刘少斌先生、“江城名医”高光岩先生、“老战士”报告团毛兰成团长、湖北食文化研究会李国安副会长等30余位龙友参加了活动。武汉公交集团宣传干事陈颖主持。

    主持人陈颖首先介绍了杨叔子先生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经典语录。

    讲座以杨叔子先生与刘慧副教授对话的形式进行——

 

刘慧

    杨院士,我们大家都很想知道,您能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自身的学习成长都经历了哪些难忘的教育经历?您的教育观点形成主要受到哪些典籍的影响?

杨叔子:

    今天到这里,一,感谢;二,交流;三,学习。一,感谢。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也感谢武汉对我的培养。我曾经讲过,我有三个故乡,一是出生的地方---江西省湖口县;二是学习成长的地方---江西南昌;三是成就事业的地方---湖北省武汉市。讲到教育,今天来之前,我让有关同志把唐代韩愈这篇《师说》印发给大家,因为这篇文章把教育的问题讲透了。老师从事教育要干什么啊?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纲,授业是基础,解惑是方法。要传道,要授业,一定要解惑。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他能思考。因此的话,提倡青年人思考是最关键的,一个人能不能思维,正确地思维,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所在。我能够有一点学问,跟我的思维是很有关系的。我并不是很聪明,如果把人们的聪明程度分等级的话,我算是比较好的,但在比较好的里面,不是一等的,是二流的。小时候,我哥念书就比我聪明,他背课文最多两遍可以背熟,但我不行,要背十几遍才行,我父亲骂过我多次“笨蛋”。我进小学时,数学成绩不好,“1+1=2”我知道,“1+2=3”我也知道,但是一到除法就不行了。9除3为什么等于3,28除3为什么算8,这现在看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当时却是困惑了我很长时间。后来慢慢想通了,除法就是试试看,28除9,先从2开始算起,算到4大了,那就是3。学东西学不学得快和好,这里的问题是你的试试看是聪明的”试试看还是笨的”试试看。所以说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帅,授业是落脚点,解惑是关键所在。我认为如果把《师说》这篇文章搞懂了,那如何教书育人的问题也基本可以过关了。

刘慧:

    关于传道授业解惑,杨院士有个很精辟的见解,他认为授业就是通过知识来解惑,解惑就是启迪思维,展示方法,通过启迪思维展示方法来把握原则和升华精神,这个就是所谓的传道,这是您的一篇文章里指出的观点。您很欣赏韩愈先生说的这句话“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那在您的教书育人的生涯中,又是如何理解和践行这句话的精髓的?

杨叔子: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不会一无是处,就是傻瓜也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如果有些学生提的问题可笑,这里面一定有症结所在。有些学生为什么“笨”呢,就是有些地方卡住了,你只要把它点破了,他很快就可以上去了。文革后期,1975年,华中工学院招收的一批工农兵学员学习基础很差,你跟他们讲“1+1=2”,知道,“1+2=3”也知道,讲到3的平方等于9他们就糊涂了,“1/3+1/2=2/5”,这样的学生,我对付了三年。但这批学生里,后来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能留校工作,现在有的还当了导师,为什么?因为学习学习,他们通过知识了解了方法,依靠方法了解了知识,这两个是不可分割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刘慧:

    今天,我们座谈会围绕的主题是教书育人。杨院士,您认为教书育人要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理念?

杨叔子:

    教书育人首先自己要有个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很重要的。文革前,我看了一本捷克作家尤利乌斯伏契克写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主人公被绞死前讲了这样一段话:我死了以后,请不要把悲伤的安琪儿放在我的坟墓上面!”我十分敬佩主人公为了革命理想视死如归的精神,到现在也一样。毛主席强调了司马迁说过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革命者而言,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关键在于要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做人。至于学习的环境条件,我认为倒是次要的,高楼大厦可以教书育人,简陋小屋也一样可以,只要你想学,无处不可学。

刘慧:

    杨院士,您说过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那么基础教育呢?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现在育人这个主旋律是不是也应该贯穿我们整个教育的全过程?

杨叔子:

    我在华工的时候,邀请过杨振宁先生来讲过学。他说过一个观点:基础教育在中国授受比较好,高等教育在美国授受比较好,对他这个观点,我是基本认同的。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太经典了,反复学,经常学,每次都能学到新东西,这些基础知识把它学好抓牢,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到了学习比较深的知识时,确实也要向西方国家做得好的学习。他们在这块强调开放,原创性,有些方面比中国做得好。中国的学生比较尊重老师,一般认为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但美国学生可以质疑老师,不爱听的课可以不听。我主张我们做学问,特别是比较深的学问,我们要敢于怀疑古人。所以韩愈讲“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很多观点他看得很透,讲得很透。

刘慧:

    大家对于现在的基础教育有一些看法,而且您也说过很风趣的一段话: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高中学大学的,大学学幼儿园的,您认为我们现在基础教育形成怪圈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打破怪圈的方法?

杨叔子:

    现在社会的怪性让家长没有办法,学校不愿干,家长不愿干,但学校被逼得不得不这样干,家长不得不这样干,这是怪圈,现在我还坚持这个观点。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起,就应该先教学生怎么做人,这是最重要的。光为了升学需要,一味地只灌输课本知识,还唯恐落后了,这怎么行呢?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怪圈会慢慢被打破的,这一点我是充满信心的!

    我跟华工的学生提出过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学校哪栋建筑最具标志性。学生们的答案多姿多彩,有的说是医学院的教学大楼,最气派,有的说是国家实验室,最高大上……我摇摇头说都不对。学生们就问:“杨校长,那您说是哪栋呢?”我说华工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南三楼,现在校长办公室的地方。我们这校长办公室只有24平方米,这个做法使其他下面的院系不敢随便超越这个标准。因为校长、校党委书记都能做到在24平方米的地方办公,其他院系领导为什么做不到呢?!这就形成了华工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因此,我对我们国家,对湖北省、武汉市也充满了信心。

刘慧:

    我在初中工作过三年,高中工作过三年,然后在武汉纺大工作了十几年,也从事过两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作为一名老师,我的体会是师者要有一颗父母心,要爱学生。我这样的体会是怎么来的呢?我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1992年,在大学毕业之前,我在江岸某中学实习时,班上有一个抽烟的男孩子被班主任老师抓住了,班主任老师买了一盒烟,把他拎到讲台上来,让他把一盒烟都抽完。我当时都哭了。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所以我当上老师后,学生总说我对他们很仁慈。杨院士,您是如何理解“师者父母心”的?

杨叔子:

    解放初,我在高中毕业以后,有一天,学校领导对我说:“现在革命需要,你不考大学了,留校工作吧!”我毫不犹豫留校工作了。工作以后,我的工作是管学校的印把子,做机要秘书工作,同时兼任初三一个班的班主任,大孩子带小孩子。当时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上课尿裤子,班上的同学都笑,我让同学们都不要笑他,后来专门去了解情况,发现是他家没钱,吃不饱饭,每天都喝稀饭。我向学校给他申请了补助金,早上可以不喝稀饭了,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个班的同学都非常感谢我,后来这个班还有学生考上了华工并留校工作的。因此,“师者父母心”就是对学生要高度关心,老师与学生之间也要真诚相处,学生遇到困难了,应该跟他们站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无视他嘲笑他。

刘慧:

    我回忆起中学的教学岁月,感到最留恋的是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再还有,孩子们真心喜欢你,向你仰着朝气的脸,像向日葵迎着太阳一样,这是我最大的感动。作为一名老师,能帮助学生成人成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满足。杨院士,您是如何看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之间的关系的?

杨叔子:

    人才人才先成人再成才。德才兼备,“德”是统帅,“才是体现。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定是要有德又有才。无限风光在险峰,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满足现有的才能就是德不高的体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国的基础教育传统是十分注重因材施教的,其根本的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成才。所以杨振宁先生说过,基础教育中国的好,高等教育是美国的好,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杨叔子先生、刘慧副教授的对话进行完毕后,各与会嘉宾、龙友从自身对教育的感受和认识出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刘少斌

    今天旧地重游,,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我是最先参加周南沙龙的人,还身兼沙龙的顾问,所以这次短暂回到武汉,得知周南沙龙今天有活动,就赶紧过来参加。

2014年,我因公去台湾基隆,台湾的朋友问我,为什么现在中共政府和国家领导人提出要文化立国,文化强国,文化富国?怎么现在想起了文化?我告诉他,这是中国的传统,为什么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作用很多,可以驯化人的野性,教化人的理性,融化人的共性,点化人的悟性,净化人的灵性,孵化人的德性,催化人的创造性。我希望教育工作者要心怀仁义礼智信,力行温良恭俭让,培养出知行合一,德行兼备的大才。

高光岩

    列举清代叶天赐请教九师的例子,作为学习者,学习要广泛,好学、善学、勤学。

节流

关于教育我想针对我国目前教师队伍水平说起。我们的教师讲台上下是否表里如一?内在涵养如何?除了传授文化知识,是否会“育人”?这三个问题十分犀利,也意义非凡。再者,现在教师是一对众,一个班至少四五十个学生,任课老师上完课就走人,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更多一些,但大多也都止步于校园之内。我觉得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给你感染力,缺乏相处交流,学生很难真正认识自己的老师,更无法学习老师的德行操守,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我觉得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而且人民教师应该要有坚定的信仰,在教育上有所坚持,中国的教育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王斌

    我非常认同王节流老师的观点,身教重于言教。谈及“继承和创新”,现在学生都富有个性,敢于质疑,对老师已经不满足于“你说我听”,当学生质疑老师时,老师应如何。以孔子为例,孔子愿意接受学生质疑,并常与学生辩论。如此,孔子的德行和所传之道,反而更为广泛地传播。希望我们能够重视古籍,重拾传统文化。

国安

    教育是国家、民族之基础。我们今天沙龙活动的意义就是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并提出在教育上政府需正确引导,教育不能产业化。十八大后国家提出文化立国,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历史的拐点。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文化技能,学会谋生,还需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成功的教育先要教会学生做人,还知道学会的知识要用在什么地方。

夏文凯

我说两点,其一,同样的穿着打扮两个人,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究其原因,是因为两个人的内在涵养不一样,这就是教育。其二,言传身教,父母应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小孩的成长,不能仅仅是吃饭穿衣,供孩子上学,把教育责任寄托学校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严书记: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下我的体会1、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育人育才。育人是教化人的品德;育才是培养人的能力。2、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古代是导向出了问题,大家只想通过科举来当官,偏重伦理道德学科,疏忽自然科学;现在教育出现的问题是:第一与社会脱节,学用不一致;第二结构不合理,分文理科;第三管理不严,有的教师以盈利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真正的学习。人才机制方面也存在些问题,高端人才外流3、教育发展的建议:第一全面发展。无论文科、理科、自然科学都要发展;第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求真求精求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和待遇

毛兰成:

    对杨院士在教育上的信仰和信念深受启发。面对当前教育的很多问题,要学习陶行知,不埋怨,不回避,用自己的特殊方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教育标本,和大家探讨,让大家从中吸收和借鉴许多有用的东西,从而践行和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信仰和信念,影响着周围的人。

石校长:

当前教育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聪明人做糊涂事,教育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做了很多事半功倍的事,但教育关键还是三个问题,老师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政府导向的问题。教育还有三个缺失:文化缺失,没有文化认同;基础文明、基本道德缺失;创新能力缺失。总之,虽然我们教育有很多问题,但我们对教育还是充满信心。

饶学锋:

教育的本义是完善你自己,而不是让你成为我。教育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点燃火种和培养内涵信心,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你是谁?你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告诉猴子自己是一只猪,任务就是吃了睡睡了吃。

陈颖:

    我曾经是名教育工作者,在小学当过两年老师。记得我在学《教育学》的时候,老师在开篇就告诉我们:“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虽然我不能再回到讲台前当老师了,但是我将来做为自己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会把更多的人文情怀注入在教育自己孩子的身上,让他成为有灵气的人。明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一直认为读书和行走有着同样的效用,都能获得内心的成长,读万卷书是向内滋养精神,行万里路是向外拓展视野,有多大的视野就能滋养多大的胸怀。

    教育,本是一个深刻、沉重的话题,但是在主持人陈颖穿插配合,灵思妙语的活跃下,会场气氛热烈,余音绕梁。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