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中国文艺家】饶学锋与周南文化沙龙
 发布时间:2016-04-07 20:13

【《中国文艺家》2016年4月刊】 

(文/刘慧  赵烁 )

蛇山脚下是周南

蛇山脚下,黄鹤楼边,片古旧安宁的武昌老城,巷子幽深狭长,老屋错落有致,蔓延着蛇山空濛的山色与江城市井的繁华,仿佛山林与都市的分界线。著名诗人曾卓先生的故居,一复式的二层小楼,就伫立在这条分界线上。曾卓故居尚是原貌,让人感受到“老水手”未远的气息,也让人联想到那“悬崖边的树”。这里正是周南文化沙龙秘书处的办公地点。

拾级而上,木质的楼梯映衬着上楼的脚步,吱吱作响。步入二楼,斑驳的实木地板与灰墙红瓦满是岁月雕琢的痕迹。二楼窗外,近依蛇山,咫尺便是京广铁路,时有列车飞驰,更是衬得楼内的静谧;铁路的修建晚于小楼,两者比邻而居已然半个多世纪。楼里布置不多,几张老漆桌立在屋内,几幅装裱过的题字挂在墙头,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题写的“周南文化沙龙”格外醒目。还有两张不大不小的画,一张水墨的“鹄戏水”,一张写意的“雀临兰”。既有几分雅韵,又不失生活气息。这便是周南文化沙龙。

周南之名,出于《诗经·国风·周南》。“周”是朝代,发源于岐山之阳;“南”是指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行于南方,直达江汉之域,所谓“文王之道,被于南国”。因此,周南也有地域上的意义。公元前十一世纪初,武王灭商,其弟姬旦封为周公,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制度,稳定了周朝的统治。“周南”是周公的辖地,所采诗篇历来被尊为周公德化的表现。后来的孔子每每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司马迁、刘勰等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子都将“梦见周公”作为复兴文化的使命征兆。因此,“周南”乃周文化之核心组成,为中华文明之精髓。“周南”之意境亦周南文化沙龙“理想国”之所在。

周南文化沙龙创立于2011年,旨在弘扬高雅文化、提升精神境界、滋养人生情怀、整合文化资源。以文化沙龙的形式提供开放式服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各界精英与勤学之士相互学习、交流、分享、合作,以期打造一个参与者共享的学习平台、合作纽带和精神家园。

 

周南文化沙龙“文化建设与新诗创作讨论会”现场

“文化建设与新诗创作讨论会”车延高中心发言

沙龙成立以来,深得各方支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世界浙商联合总会秘书长刘少斌、著名学者周国平、邓晓芒等应邀成为沙龙顾问。来沙龙参加活动的,既有省委副秘书长、市委常委、党校校长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上班族;既有著作等身的知名学者,也有普通的大学师生,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

沙龙创办至今,春秋四度有余,已历七十三期。其中举办百人以上的“周南文化沙龙大型活动”十五期,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三千多人次到场学习交流;开展五十人以内“曾卓故居小型沙龙活动”五十八期,接纳两千余人次的参与和讨论;除沙龙之外,另接受大楚网“文化系列微访谈”四期,逾三万网友与相关学者进行了在线访谈交流。

大武汉大在哪里讨论会

周南沙龙“大武汉大在哪里”何祚欢作中心发言

沙龙活动内容丰富,每期以不同的主题,邀请不同的嘉宾,就历史、文化、艺术、民生、哲学、教育等专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交流与探讨。这其中既有探究“文化立国”、“德国道路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的国际形势”的家国情怀,也有关注“大武汉大在哪里”、“武汉投资软环境”、“武昌区旧城改造的路径和对策”的桑梓情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什么是历史”、“道家文化与处世智慧”的宏观鸟瞰,也有对“向阳湖文化启思”、“团队意义”的微观聚焦;既探讨“如何拥有自己的内心”、“何处是归程,何处是起点”这样的哲学命题,也关注“公车改革”、“治庸问责”这样的社会现实;既有杨叔子、邓晓芒、莫砺锋等大家论道,也有普通“龙友”分享人生感悟;既有高朋满座、高谈阔论的沙龙活动,也有公益助学、文化旅游的身体力行。

向阳湖的文化启思研讨会

沙龙活动看似只是聊聊天喝喝茶般简单,其实不然,其中具体而琐碎的事情一点也马虎不得。从活动主题、活动时间的选择到邀请与会人员名单的确定,都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权衡各方诉求。作为重中之重的现场活动更是容不得半点疏忽,场地布置、人员接待只是前奏,讨论过程中节奏的把握、场面的掌控则更需技巧与方式。若是举行公益助学、走访慰问、采风这样的外出活动,举办的难度就又提高了不少。每次活动结束后,秘书处都会及时在周南文化沙龙网站、QQ群、博客和微博等平台发布活动简报和图片报道。同时,依据现场录音将讨论发言整理成活动实录,并对活动现场视频进行剪辑,这些资料也都会在媒体平台公开,既能对每次活动进行全方位展示,也与未能到现场参会的朋友共享精神食粮。截至目前,沙龙网站和新浪博客的浏览量已双双突破10万人次。

光阴流转,沉淀的是思想结晶。循序渐进的沙龙活动凝聚着周南越来越多的拥趸,也收获着大家的肯定与赞誉。2013年4月,在武汉“读书之城”建设活动中,周南文化沙龙被武汉市委宣传部授予“十佳书友会”称号,两名沙龙会员荣获武汉读书之城建设“十佳读书明星”。2014年7月,周南文化沙龙创办人饶学锋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先进工作者”

周南沙龙“诚信之生活哲理”讨论会杨叔子作中心发言

周南沙龙“什么是历史”讨论会邓晓芒中心发言

周南与老饶

饶学锋,五十岁开外,清瘦相貌,一幅金属框架的眼镜,为人和气谦逊,说话幽默文雅,笑起来颇有些书生文气,又让人感觉非常朴实。他喜欢旧书,喜欢古典音乐,喜欢小酌,喜欢思想与思想碰撞时的火花点点。

沙龙总策划饶学锋

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创办了周南文化沙龙。

饶学锋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在机关学校当过老师,再之后,进了湖北省图书馆。因工作的缘故,接触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士比较多,俗的,雅的,平头百姓,名流贤达,皆是常来常往,渐渐地围绕饶学锋形成了一个以他为圆心的朋友圈子。为了使这个抽象的圈子具象化,便于交流沟通,饶学锋便有了创办文化沙龙的想法。这便成了筹办周南文化沙龙的发端。

沙龙既然要办,自然就要办好。可是说来容易做来难,人手、场地、构架,都是难题。饶学锋外号“老革”,这外号来历已不可考,但性格之中总带有些“老执新革”的味道。办法总比问题多,凭着一股子“言必行,行必果”的韧劲儿,他在千头万绪中克难破题,一件一件事情落实。老革是一个“很耐得烦”的人,他不仅亲自“操刀”设计了周南文化沙龙LOGO更是逐一电话联络,确定了沙龙的首批会员。可以说,七十多期的沙龙活动,之所以绵延不绝,是跟这种“耐得烦”式的执着分不开的。当说到周南文化沙龙创办之初的艰难,饶学锋自己话倒不多,但眼里言外,既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又有“无所为而为之”的超然。

烛光沙龙:莫砺锋作中心发言

2011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一场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的讨论会在武昌财苑大酒店拉开了序幕,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作中心发言。出席的嘉宾有世界浙商联合总会秘书长刘少斌,著名学者李德复、李工真,象棋大师柳大华等社会各界人士约150人。

这是周南文化沙龙的第一场主题沙龙活动,大获成功。荆楚网以“周南文化沙龙举办首场文化活动——武汉突现民间精神高地”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反响不小。 第一场活动就如此成功,饶学锋更是坚定了要把文化沙龙继续做下去的想法。

沙龙自创办之初,它和它的创办人就颇得媒体和社会关注。2011年11月,湖北日报以“周南文化沙龙举办研讨会——专家学者纵论精神高地”为题对周南沙龙开展的文化讨论进行了报道。2011年12月,湖北电视台《新闻全天候》栏目以“市民与名家面对面——周南文化沙龙武汉开讲”为题做了相关报道。同年年底,楚天都市报《城事周刊·生活家》也对饶学锋作了专栏报道。

其后,媒体关注越来越盛。先后有新华网、荆楚网、大楚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长江商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对周南文化沙龙的各期活动筹办及活动内容作了报道,周南文化沙龙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沙龙活动中来。

此后,饶学锋对沙龙的活动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并不局限于一室之内,而是尝试让沙龙“走出去”。于是周南文化沙龙开始逐渐组织会员开展公益助教、音乐欣赏、外出采风等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沙龙活动的形式与内涵。从“坐而论道”提升为“知行合一”。2013年11月,成功策划第二届中国博士后文化发展论坛在湖北恩施举行,这也是周南文化沙龙“走出去”的一次有益尝试,广获好评。

周南笔会现场

丁承运(中国非遗古琴传人)、傅丽娜琴瑟和鸣演奏

饶学锋的周南文化沙龙至今举办到第七十三期,一路走来,个中艰难可想而知。更令人钦佩的是周南文化沙龙一向坚持公益性,所有沙龙活动都免费开放。前来参与沙龙活动者不需任何费用,往来自由。讨论完后往往还会聚餐,有时在曾卓故居里煮上一大锅面疙瘩,有时是在隔壁餐馆便餐,下半场的讨论活动也就往往在餐桌上继续进行了。曾有企业家想出巨资买断“周南”品牌,进行商业化运作,但被饶学锋婉言谢绝了。

 

读无字书,做有心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知识的载体,无论古今中外,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给书冠以数之不尽的赞美之词。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要多读书,厚积而薄发,自然有所成。但是,如果抛开这个载体,直接阅读记载这些知识的人,岂不更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周恩来总理就有过“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名言,开展讨论式文化沙龙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无字书”阅读方式。

柳大华、汪连天与青年学子交流

从宏观的角度讲,文化沙龙活动属于大教育的范畴。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混淆了教育与培训的概念。什么是教育呢?就是让一个人真正按照人应该有的样子成长起来,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教育本来的含义。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这应该是教育的目标。做过几年老师的饶学锋对此很是认同。

俄罗斯大学生夏令营参加沙龙活动

说到文化沙龙活动的意义和存在价值,饶学锋也有自己的思考。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可是外在的繁荣也往往以内在的缺失为代价,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失去了自己的内心。周国平先生讲过,很多当代的大的教育家其实都非常赞扬欣赏古希腊的教育。古希腊的教育其实也没有正规的学校,它的教育方式首先就是自由。学生的时间都是自由的,没有被课程占满。在希腊语里面,学校这个词的含义就是闲暇,意即当一个人从日常的事物里面解脱出来,有了闲暇了,就可以自由学习了。另外,他们的教育方式实际上就是谈话式的,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是谈话式的。其实中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也是没有课堂的。就是跟年轻人进行谈话,探讨人生真理、宇宙真理这些问题。孔子的大学,就是把价值观、判断力和人生情怀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的。像这样一种状态被很多现代的教育学家看成是一种理想。周南文化沙龙就是希望把这种古希腊的、孔子的教育理念、这样一种真正的大学精神贯穿到沙龙文化活动中去。希望通过这些讨论活动培养人的“价值观、判断力和人生情怀”。同时,也让大家体会一种非功利化人与人交流的愉悦,让沙龙活动成为找回自己内心的一种生活方式。读无字书,做有心人。

饶学锋认为,人生的归宿是人与人之间的愉悦,“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沙龙的公益活动能有此功效,又何乐而不为呢?

谈及周南文化沙龙未来的发展,他说他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但他相信所做的这一切是有意义的,心里是感到踏实的,“往心里感到踏实的地方走没错”。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