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周南视点
 
“拿得起 放得下 看得开 漫谈”讲座实录
 发布时间:2014-12-23 09:58

拿得起(郭齐勇)

主持人、正慈大师、王老师,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来到长江讲坛。

要说拿得起来概括儒学,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我想“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呢,儒释道三教都要讲这个道理。主持人是让我讲拿得起,什么是拿得起呢就是要承担家国天下的责任,尽一份心,尽一份职责。那么实际上呢,正慈大师会告诉大家,在家出家是一样的在家我们尽责尽职,如何和谐家庭如何关爱社会,其实也是可以和出家人的的奋斗目标达到一致的地步,关键是我心灵的修养。

要我说儒家,简单说就是修养己、和谐家庭、关爱大众、兼善天下,大概这16个字可以表达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是一种德性的智慧,道家是一种超越的智慧,佛家是一种慈悲的智慧,三者相辅相成。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中,我们很有幸,汉代以后,这三种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它是层。

刚才主持人讲到了东南亚,最近也到过那里。印尼的华人现在非常可怜,几代之后,已经不识华文,不能用华文来说、看、读,但是他们还是向往华人的文化。他们到处孔教,因为如果不是一个宗教的话,它在那个地方是没有安身立命的空间的所以其实我们很幸福,因为还可以说中国话,做中国人,读中国书,中国的儒释道。

儒家的口号是到庙堂去、到朝廷去,通过读书来做官我们历朝历代有很多读书人都是布衣出身、穷苦出身,孔夫子讲有教无类,使得我们贫民子弟通过读书来做官,活化了当时的政治结构和政治人物,因此他们来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道教的口号是山林去因为传统社会里如果政治生态不好的话,儒家志士到朝廷不久就会被贬谪,比如苏东坡最好的诗词是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写的。而贬谪以后呢大家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亦忧退亦忧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所以其实入世的时候是儒家,失意的时候是道家,儒道其实是一种互补。儒家不仅和道家互补,儒家也和佛教互补。我刚才讲到佛教的最高境界是慈悲为怀,的慈悲与儒家的仁爱和道家的齐物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既要讲仁德,又要讲术道。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关爱大众、利济苍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民族、为国家、为文化努力奋斗。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都读过一点唐诗,如果我们读一点杜甫,我们看他的三吏”“三别,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实际上是说,居者有其屋,是我们最低限度的要求。在我们社会公正的问题上,在老百姓安身立命的问题上,儒家它有积极的诉求,要积极的入世,要使这个社会更好,大家更有爱心。所以杜甫他的关心国事,他的关爱利济苍生的情怀就是儒家的情怀而李白就是道家的情怀,王维就是佛教的情怀所以唐诗里面也有很好的配置,就像主流文化有儒释道三教一样所以三教文化是可以完全同源,完全可以归一、互相补充的。北欧有一名著名的汉学家,他研究世界文化史宗教史他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向今年过世的汤一介先生请教,他说,儒释道三教在历史上有矛盾有冲突,但从来没有发生过像西方宗教那样惨烈的宗教战争大家都知道十字军东征的惨剧,都知道今天的世界很不安宁,我们今天讲文明对话,和谐世界,但世界的很多难源还在于耶路撒冷地区同源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有犹太教,三种宗教在争斗但为什么中国的三大宗教——儒家也可以叫儒教,但儒家基本上还是入世的,也有宗教信仰,勉强也可以叫——这三教为什么没有发生惨烈的宗教冲突和宗教战争呢?因为三者都强调和谐,都强调如何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其实在一个文化人中,个体的生命际遇不一样,可能年轻的时候入世的时候是儒家的信奉者,不得意的时候是道家或者佛教的信奉者,但是他还是积极准备这回归到这个社会去为大众服务谋福利,所以他又是三教的文化同时兼备。在孟子中也有讲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这么一个情怀,实际上三教都是一致的。

儒家主要的是如何使家庭和谐,就像我们在大学里面读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彰明每个人天赋给我们的内在的道德亲民,亲和老百姓,或者新民,跟老百姓除旧布新,革新世俗然后就是止于至善,达到真善美合一的最高的一种至善的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有八条目、八个步骤,也是大家熟悉的人生修养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是以修身为本,我们修养自己,不管做什么人,做企业家或一个普通的人,都有利于我们的周遭、我们的世界。

长江集团的老总李嘉诚,大家都知道的,潮州人,他做了这么多的生意,一生应该财富无数了,但是他是推销员起家的,他非常简朴,他的皮鞋西服都是补了又补,他说一双皮鞋至少要穿五年,西服也是旧的。他说做生意凡是有危害老百姓的生意都不做,虽然可以赚钱也不做,而且他捐了很多的善款,最后也是兼善天下的这种情怀。所以李嘉诚先生一再讲他如何兼善天下可见在我们激烈竞争的这个时代,无论你是从政、经商还是从事其他的工作,都要有一点文化的底蕴,都要有一点修身的本钱

修身是我们每个人也是儒释道三家都提倡的,都有很好的修身的功夫。大家看一下曾国藩就知道了,曾国藩他做了封疆大吏,也是中兴名臣,他跟他的子弟写信,他的家书、他的日记,他是每天都要做功课,强调修身为本。大体上,儒家的四书五经并不复杂,总体的精神还是如何把自己修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与禽兽不同,可是现在有很多人甚至禽兽不如。但是孔孟之道提倡仁义礼智信,他要讲礼义廉耻,要讲维八德,把人当作真正的人来独立于世人不是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的东西儒家讲的是德性的智慧。这个德性的智慧要靠我们的修炼我们的养育靠我们三教的涵养,然后我们才能真正说当一个有德养的人所以儒家讲修养

刚才我们讲到在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于整个东亚文化中,儒家专属于中国。我们看韩国、日本、越南甚至东南亚都有儒学,儒学传到的整个东亚的世界是文化的底层,他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个人与家庭之间其实每个人都是儒家人,但我们也可以做道家人、佛家人。所以儒家是德性的智慧,它有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它要积极入世,但是也有超越的精神追求,也有放达的一种胸怀和智慧,所以儒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最重要的文化基因之一。

但是五四以来,特别是文革以来,把很多不实之词强加在儒释道身上,特别是儒家身上,使得很多人不了解孔子所以伟大、儒家所以需要调制这个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来特别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他到了孔庙,他是中共在任的领导第一人到孔府去,他做了很多指示我们知道,今天要治理这个新的国家,治理这个经济崛起的国家,没有文化不行经济的崛起,如果都是唯利是图、金元挂帅、争争斗斗、打打杀杀,那这个世界成个什么样子?治安这样不好,社会公正出了问题。而儒释道文化,可以调节这个当今的世界。实际上,我们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要建筑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这是习总书记讲的,非常正确,因为中国走世界,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本位、为主体,这样才能走世界我们要把过去的一些东西正本清源,要真正的理解祖宗文明,我们不要躺在祖宗身上,以为祖宗可以给我们现成的东西。其实祖宗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印度的文化也是这样,给我们这些资源,要我们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创造性的转化。我们不能认为祖宗没有给我们现成的东西,我们就说祖宗不行,其实是我们自己不行。儒家道家佛教都是非常有用的智慧,都是可以调剂我们身心的智慧,也是使世界和谐的智慧。

我就把儒家的精神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放得下(正慈法师)

刚才我们郭教授的开非常精彩今天的题目是拿得起 放得下 看得开》,首先我要说的是,中国人真的很有幸,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古人留下了儒家、道家还有佛家的思想。我今天说放得下,我要告诉大家放得下的道理在哪里,其实就是佛教所讲的,放下了多余的东西增长了慈悲放下了妄念,增长了智慧。所以我想讲放得下目的是要跟大家来分享,得到放下之后拥有一颗慈悲的心和一颗智慧的心。张爱玲讲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生命,再长不过百年,所以人生无常。在这个短暂的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怎样去把握,这才是真正要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放下。那什么是佛呢?中国人好简化,印度人称佛陀耶,中国人简称为佛,佛翻译为中国话是觉者、智者的意思。其实佛就是一个人,只不过是一个彻底觉悟彻底觉醒了的人。所以我经常跟一些朋友讲,释迦牟尼是捅破窗户上纸的人,他告诉我们了人的真相,是我们人往往喜欢被人哄着,当我们真的面对人生的时候,其实是最难的。所以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充满了功利、世俗和浮躁,我们真的要学会怎么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好好活着好好生活,就是说善待自己,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善用其心。

人的一生需要珍惜的东西太多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有正面,也有反面,不见得不好的就是消极,不见得得意的时候就能把握住自己。所以说慈悲这就是佛教,佛教再过一万年还是讲慈悲,如果不讲慈悲了,就不是佛教了。所以什么是菩萨,用今天的话讲,心里装大家的人就是菩萨,所以在座的每个人能树起这种正念,如果拥有内心的这种慈悲心,用现在的话说是正能量,在座的每一位都是菩萨所以说要拥有一个菩萨的心肠其实我们都做得到,但是我们都忽略掉了所以我说现在的人太忙了,忙得把最重要的事给忙忘了,把自己都忙丢了。

我们今天三个人坐在这儿,就是让我们怎么样找回失去的人生态度、一份心情、一种活法其实佛家、道家、儒家也好,就像我开始时讲的,我们真的很幸运拥有这三种文化我们说得意的时候,用我们郭老师的话讲学而优则仕,可以为社会做一番事业如果在仕途上不得可以用道家的思想独善其身如果我们又想入世,又想活的超然一些,可以学学佛,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所以有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关于这三种文化我们经常会讲到儒学是治世的学问,道教是治身的学问,佛教是面对自心的学问每个人在忙碌经营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同时,我们也要借这样一个平台,留点时间给自己,善待自己,好好面对自己,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几千年来我们都在问我们从哪里来,最终到哪里去,这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实放得下前面有句话我们郭教授讲了,得起,不起就放不下,就想不开,拿不起放不下就活得不自在。佛教说得自在,众生其实是不自在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安的世界,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身体,我们面对自己的时候经常会焦虑、困惑、烦躁、不安,所以说其实通过了解佛教,就是让我们不安的心找到一个安顿的地方。

我们说中国人不读孔孟就不知道涉世,对社会不了解不读老庄不知忘世逍遥、不拘小节不拘形式活得很自在;不参禅不知出世,原来人生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放得下,也可以很自在。就像一个一样,把所有问题都背身上,就像背一个包袱。有一个人告诉你,你能不能放下歇一会?我们往往把自己拽得紧紧的,哪怕睡着了都着拳头,不能很放松的面对自己所以我们要学会怎么让自己活得安详自在

在儒学和道的面前,作为全人类的一种现象,宗教是人类的良心和良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怎么样唤醒自己,就像郭教授讲的,应该有一种承担和责任。佛教的禅是什么意思翻译成中文为正思维,正确的思考问题这就是禅,我们把禅谈得很玄,当然禅确实很玄,因为我们对自己了解太少,甚至很无知。虽然我们可以把人送到太空,但对自己的了解还是很少。禅就是一份承担。古人有一句话,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这里面禅就是要告诉我们,你要担当的起,才能放得下。所以说通过佛教怎么让我们止恶,不好的行为不要去做,甚至想都不要去想,念头升起来的时候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因为升起一种不好的东西,遍布了你们的身体。

人就像一张白纸,我们怎么去绘就我们自己的人生,要通过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佛家的思想,找到我们真正的传统。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血液里面流淌的就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我们离不开它,就像西方人吃面包我们却吃稀饭馒头一样,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要慢慢找回传统,找回传统是找回自我。真正的强大是自身的强大、自心的强大,所以我们现在讲正能量。我们拼命向外界寻求,大家想一想,有时我们得到之后,感觉不是快乐、不是幸福,有时可能是痛苦,所以不要做物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做内心的主人,让自己真的活的明白。五祖的弟子神秀大师,不是惠能大师,他的四句话我们觉得可能没有惠能大师那么精彩,但是其实他的四句话对我们来说更好用、更管用。他说修身和修心的道理:身是菩提树,菩提就是智慧,我们要觉醒,要拥有智慧,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身是菩提树,这样修身;心如明镜台,做人做事不能越做越糊涂,要像明镜一样,一潭清澈的湖水一样,清澈见底、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所以心如明镜台,那么我们怎么做到让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内心都充满了正面、向上、健康,甚至每个细胞里面都涌动着一种力量、内在的潜能我说我们人的能量就像一部电脑一样,我们键盘去激活,不是说用负面的东西,现在说暗物质,怎么样去发挥他的潜能。人有无限的可能性,只不过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太少,所以我们要学会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找回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懂得珍惜学会感恩怎么才能做到我们的身体和内心像菩提树和明镜台一样呢?那就要时时勤拂拭,经常要提醒自己,要正面的方向,人就活在希望之中,给自己希望、给自己信心、给自己欢喜、给自己力量,所以我们要学着真正的了解自己,也给自己打气所以说时时勤扶试勿使惹尘埃,我们就少沾染一些世间不好的东西。所以古人讲大道无,不要用心眼太多,更多要把事情做好。,其实人的一生太快了,我们的变化太多了,所以五祖弘忍大师告诉我们守本真心,要坚持坚守我们最初真正想要的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至关重要。

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跟大家在这分享佛陀的智慧佛法的慈悲,真的很开心,阿弥陀佛,我就先抛砖引玉了。

 

看得开(王节流)

在图书馆这个讲坛上,我已经很多次跟大家交流了。今天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虽然和郭院长、正慈法师有多次师生的缘分在一起,受到他们的教诲和开示,但今天这个机会我决定不放过。一开始跟我说我还有些忐忑,因为这两位都是大师,我不确定我是否能够配合的好。但我还是决定不放过这个机会,来讲这样一个题目。

在这之前郭院长说的非常重要,法师的开示里也反复提到这个事情,就是关于儒释道三家这样一种结构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性和地位。我在《中国人的文化幸福和智慧》那一篇里面有讲到,这确实是我们中国人胜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一种最为宝贵的财富。当然我们有青铜器,有很多我们现在收藏的认为是宝贝的东西,其实最大的宝贝就是我们的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如果我们能够收藏它、保存它并传之后代,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基因的传承。庄子说过,圣人不以其能不同其事,明止于时,亦胜于时,所以才能够调达而扶持。为什么有三家学问呢?是圣人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创造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生命时期、不同遭遇情况下,能够受到文化的扶持、文化的照料,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幸福。所以他说调达而扶持,这样一个人的心情才舒展,社会才和谐,这种福佑才长久,才能保持下去。我想今天省图书馆举行这场儒释道三家的对话,也是这样一个意义,是我们大家能够相互扶持,使社会和谐,使民族的福佑能够长久的保持下去。

回到我的本题,叫“看得开”,其实三家都有这个东西。你说“拿得起”,道家有没有“拿得起”?我觉得是有的。为什么呢?大家看看《道德经》,通篇81章,给谁写的?我曾经有一堂课讲说是王者之学,讲给皇帝听的,让皇帝来担当这个世界、担当天下,怎么样对老百姓、怎么样对自己负责,这是道德经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历代很多统治者学这个东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所以我觉得道家的担当也是一种大担当,它首先是要让统治者担当。但是在我们很多社会阶段,最高的人不担当,却让老百姓去担当,当然有亡国之君、有祸民之君,但是真正的道家提倡的担当也是对民族对社会担当方面的重要的理论贡献和思想贡献。道家有没有“放得下”呢?我觉得有“放得下”。说的形象点儿,老子放着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干,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这也不是轻易能够放下的,处于那个位置也不是轻易能够放下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啊,我们有时候很小的职位都放不下。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因为他有种精神在里面。

而后就是“看得开”,关于“看得开”我讲四个字:大、静、明、乐。为什么大呢?你要看得开的话就必须心胸大、眼光大,没有这个心胸眼光怎么看得开?整天拘泥于小事,就是佛教讲的计较心,一天到晚在心里打小算盘在计较,你怎么能够看得开?就是心胸不开阔、眼界不开阔。为什么道教文化里有这种东西?因为它有“道”。老子这样说“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讲了这么一个宏大的气息。而后下面还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给道起了个名字叫做道,同时还有一个叫做大,大本身就是道。如果能体会到老子对道的理解,他远远超过星辰日月天地这些东西。过去我们说宇宙从大爆炸、从一个原点开始后逐渐膨胀,无限膨胀,膨胀最后要坍塌,这是我们说大爆炸的理论。但是我们现在听到多重宇宙论,不止这一个宇宙,佛家讲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多重宇宙的意思。这些确确实实能启示我们,给我们一种感染。

其实修道是很难的,但是你随时在心里把自己看得低一点、小一点,随时随地想到自己只是天地当中一微尘,连微尘也不如,你才有大的眼光大的心胸。大家读过《逍遥游》,当大鹏鸟展翅高飞到了九万里高空,它看到什么东西?“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它从上面看人间是什么?是野马、尘埃,是有生命的东西在闹腾、在折腾、在奔忙,有生物的能量才使世界产生这样一种现象。有没有这样的心胸?一些很伟大的人物身上,我们都看得到,在毛泽东诗词里面,为什么毛泽东诗词大家读了会那样的振奋,感觉到宏大的气势,那里面就有这些东西。就像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就是那种气势。所以我说,学习道要有大的眼光和心胸,不要拘泥于眼前小事,用短暂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我们从心理学上来讲,人常常会有愤怒、不满这种情绪,佛家上属于嗔一类的,它非常危害我们自己。道家的东西就是帮助把这种东西化解。你有了这么大的心胸,你就可以看到人类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个社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才几千年而已,地球有45亿年的历史,很短暂的时间,哪有一个满意啊。现在虽然有理想,儒家提出了大同世界、小康社会,这些都是儒家主张;我们佛家的,那种西方乐土、净土的归属,但我们毕竟活在现实世界,还有很多地方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有心胸、眼光还要耐心。在这样一个时代确实还有很多的问题,但是要有心胸,不要整天使自己陷入不满,实际上与社会无益、与自己有害,何必呢。我觉得道家就是这样一种大心胸、大眼光的东西。

为什么儒释道三者都要学,除了刚才两位大师说的意义外,我在一个课程上从人格上说过,除了对社会,它在人格的完善上还有很大的作用。为什么要当一个道家的人?因为是你一个自然的人,你和天地相接,来自于天地。为什么学儒家?因为你是一个社会的人,总要和社会打交道。王老师虽然学道家,还得单位给我发工资发养老金,我出去坐车还得守规矩还得站队,这些东西都是现实社会的东西。为什么要学佛家?因为你要当一个宗教的人,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出家、都要皈依。就是刚才郭院长说的,出家在家都一样,关键是你的心。学习当一个宗教的人,你就庄严、圣洁、慈悲,这些就在你生命里,你往哪里一站一坐,那种气息就开始散发出来,即使不说话也给人以影响。为什么我们会到庙宇里去?今天我们有缘,得到正慈法师开示,即使他不说话,我们到庙宇里去,见到他法相庄严,顿时心生敬意,这些东西就是由内而外的宗教的精神散发出来的。就人生的现实来说,我觉得大的心胸也挺好,刚才郭院长提到李白,你看,用他的时候,“仰天大笑去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哪里是在野的人呢,现在皇帝用我了,有这种激昂的气氛;不用他的时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己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归属,“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有那样一种放达的精神;而后,自己在生活上有那种比较放纵的时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一种蔑视权贵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像他那样做人,但是这种精神会感染到我们的人格,很有好处,大。

第二个是静。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就是说圣人的静跟一般人的静不一样,我们一般人今天找个安静的地方静一静,会对我们生命有好处、对事业有好处。圣人的静不是说有好处,圣人的静是万物无足以铙心,你坐在这里,别人说快点,外面在卖原始股,你就坐不住了,赶快跑去;一说哪里有好事,占便宜的事,就动了;一说恐惧的事,心就落下去了,这些事,都是受外物的牵累。只有静达到万物无足以铙心者的地步,才可以排除世间很多喧闹、很多烦恼,对我们说来真的要这样。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给了很多,五色使人目盲,大家去看,还有知足常乐都是些基本的要求。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等很多,只有静能达到这种地步。

第三是明。明是什么?道家要求:“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就是说心像镜一样,镜子不会主动去照你,镜子不动,你走了它也不会送你,不因为你美、你有权势而送你。应而不藏,它照了你的影子,你一走也不会留在里面,如果留在里面一个两个在里面就照不了了,一照就吓一跳。这是刚才正慈法师开示里面说到六祖的智慧,心若明镜台,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有了这种东西,才有道家讲的,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就是刚才正慈法师开示的时候也讲了,要遗忘一些东西,我们忘掉不是故意,而是靠你真正有那种修为,有那样一种人格、心灵上的能量才做得到。相忘于江湖,这样才能做到一种自在,鱼放到水中就自在了,人在道中也就自在了。

最后一点,我讲讲乐。大家读《庄子》里面有一篇叫《至乐》,就是最高的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它是说最高的乐,我们尘世的人看着不像快乐。有时候我们看到正慈法师在坐着念经,你说这快乐吗?我们没有那种体验,看他打坐静心你认为他快乐吗?至乐无乐,你看他不快乐,他却觉得很快乐,这是内心很快乐。庄子也说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的,用不着夸奖,你把所有的词汇放他身上都不足以讲他。就像我们说孔子,万世师表,这个很高了,但其实还不止一万世,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他就存在。佛祖的思想,虽然有说他寂灭了,但几百年后几千年后,还有新的时代新的世界出现。至乐无乐,最高的快乐是什么呢,道家认为是无为之乐,无为而无不为。

我说得可能比较费时间我就不说了,我就推荐一篇文章,最近在微信有篇文章,陈道明的《做点没用的事》,他是学《道德经》的,大家看一看,比我说的强多了。那种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那种心灵的沉静。其实我觉得陈道明达到那个境界,不止是道家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不能偏执哪一家,当我们对一家比较感兴趣的时候一定要涉及另一家。其实就是要认识自己,我活了70多岁,我觉得人一辈子都是认识自己。刚才正慈法师和郭院长也讲了这个事,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在认识自己,包括我坐在这里讲也是在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很早能认识自己,这是为人类和社会能做出大贡献的人,正慈法师12岁出家,我们现在还没搞明白,这就是差距。正慈法师认识自己了,我的本性、我的心性适合从佛教这个角度为社会做贡献。这点我要与大家共勉,每天不断认识自己,直到离开世界的时候还要想想自己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自己留下什么、享受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要对自己有一个回答,才能安然走到极乐世界。这时候孔夫子如果有灵的话,会告诉你说你是一个君子,为社会做了贡献,如果佛祖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也会派人来接你到西方乐土。这个不是说我们信什么不信什么,是自己要有心放在这上面,才真正是一个有崇高人格和完整人格的人。

我学得很晚,但我期待通过我做的一些普及的事情能够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句话叫露相不真人真人不露相,我的能力仅此而已,希望在座的各位有所启发。

 

主持人:我们大家已经看到了湖北省图书馆是一座非常美的建筑,但它更美的地方在于通过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辛勤劳作,有浩瀚的藏书。那么坐在我身边的郭老师其实也是一个流动的小型的图书馆,用著作等身和桃李满天下来说郭老师一点都不过分。习大大前段时间开出了一份书单,很多读者都会按图索骥照着那个书单去选择那些读物。那么今天通过长江讲坛,也希望让郭老师给我们推荐几本读物。

 

郭齐勇:主持人让我向大家推荐几本读物,我想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都读过不少书了,我想最低度的可以开一个书单,就是“三百千千弟子规”。三是《三字经》,百是《百家姓》,千是《千字文》和《千家诗》,再就是《弟子规》,其实就是孔子的话,“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都是孝悌为本,尊重父母是我们最基本的职责,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三百千千弟子规”是初级书目。

中级书目就是儒释道各一种,字数不多,儒家推一本《论语》。大家不要读于丹的,那是自己的,不是真正的《论语》。《论语》就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的杨伯峻先生的注译的《论语》,那个靠谱,叫《论语译注》。再读一本《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论语》也就一万多字,《道德经》也就是五千字,《道德经》还是推荐北京图书馆出版的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还是有一点靠谱的。所谓靠谱就是古文字的训诂训得比较准一点。还读一本《般若心经》,这个字数也很少,就去看正慈大师的,他讲的心经,这是中级的读书单。

高级一点的,当然这在大学就是初级的,儒家就读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朱子有译注,大家还是读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都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学》和《中庸》字数都很少,大家都可以自己读。《大学》只有一千七百字,孙中山先生说它是全世界最好的政治哲学,那么《中庸》也就是三千多字,这是四书,四本书。道家就读《老子》,还有《庄子》,《庄子》的读本就看王老师怎么推荐,我就推荐郭庆藩的《庄子集注》,当然学究味比较浓,也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佛教我们看正慈法师怎么推荐,一般我想就是《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这些大家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知识。

佛教要推荐哪几本书要听正慈大师,道家要推荐哪几本书要听王老师的。我大体上这么说如果能把四书、老庄、金刚经、般若心经、六祖坛经稍微静下心来读一读、背诵背诵,我想大家还是能受益的。总体上说儒释道三教,刚才法师开示了,王老师也讲得非常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是希望有一个端正自己的心灵,同时能使自己心安,我受到很多教育,谢谢。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人带佛珠,我想在座肯定不少朋友手腕上都有一串让自己心仪的佛珠,那么为什么要带佛珠呢?请正慈大师跟我们来说说。

 

正慈法师:首先这个佛字很吉祥,所以佛有多种含义在里面,其实我们带佛珠更多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是做什么的。学佛的人出家之后时时要照看好自己,我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学佛的人,不能迷失了自己。通过佛珠来作一个对照,关照自己、照看自己,还是说关照我们的身体,我们内心在想什么?想的是好的?还是恶的?是善的?还是丑的、美的?我们要通过佛珠提起正念。现在看一些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杂志,说全中国人都戴佛珠,这是没想到的现象,这其实也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想得到内心的宁静,找到一个踏实的东西。佛珠就是非常好的一种形式,通过佛珠来给我们祈福,来保佑我们,通过戴在身上很吉祥、很有福气,建议大家条件好了,也可以戴好一点的佛珠,既带来福气,戴在身上、手上也很漂亮,阿弥陀佛。

 

主持人:谢谢正慈大师!刚才正慈大师说了,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要么收藏,要么关照自己的内心,来善待我们的佛珠,也来用心养我们的佛珠。

看到王老师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就知道道教一定在养生方面有独特之处,那么无病是第一利,那么也请王老师给下面的读者朋友们推荐一些养生方面的建议。

 

王节流:这个是我经常在讲课当中被问到的问题,让我别讲那个了,讲讲养生算了。其实这个是人和人不一样,天赋条件不一样,并不是说我很会养生。但是因为道家文化贵生的思想会给我们影响,珍惜生命。“治人事天莫若啬”,要珍惜,为啬是为早熟,早点知道生命的道理更好。谢鑫老师说我仙风道骨,我朋友曾经也说我仙风道骨,我写了首诗:本是肉眼凡胎人,仙风道骨只因贫。就是比较穷,没有多少好东西吃,自然就仙风道骨,骨相自然就出来了。别人看到我比较瘦就认为是道士,看到我眉毛比较长,我就说这个主要是因为土地贫瘠,长杂草长得长。这是一种自嘲自讽,但里面有它的真理,就是平易之心、平常之心,要说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既要珍惜生命,又把生命看得很平易。道家叫萧然而来、萧然而去,来的时候自然而来,走的时候自然就走了。我很敬佩佛家的一些大师,圆寂的时候能萧然而去,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会拼命的挣扎、拼命的抢救,做了很多,又受了很多苦。

要说养生,理论很多,社会上每天电视节目都会说,但是今天早上我跟老伴谈到养生,我说要谈养生就两个字,一个出一个入,抓住这俩字,就好办了。人,气要入又要出。如果气不能好好的入,出不能干干净净的出,谈什么养生。屈原有几句话,“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他就是用气来修炼自己。“保神明之清澄兮”,能保住心境的澄明,所以他才有很好的生命状态,这些事情古人早就总结完了。真人篇里面说,真人吸气到脚后跟,但一般人吸到喉咙这里就完了,大家看快死的人一直喘。所以随时随地,入的时候要深深的吸气,现在叫腹式呼吸,打坐的时候自然是这个状态。吃,吃什么,吃不吃得香,吃不吃得进,解手正常不正常。这两个也要把握好,一入一出,吃什么是很大的问题,解手我就不说了。吃什么,这保健品那稀罕之物,我觉得我有一个观点,现在萝卜、白菜、大米、白面这些东西,经过古人几百年上千年的淘汰,最好的东西已经摆出来了,水果也就那几样,你不认为这是好东西,不认真的去吃,到处去找那些东西吃,你想你还行吗?我们吃那些东西竟然从猴子变成人,那现在好好吃不就会变成神仙吗?肯定可以,但问题是不好好吃,成天心不在那里。一出一入,看到什么,就反馈出什么,社会上有什么东西你就怎么反馈,愤怒啊焦虑啊,都是因为你进的东西不好,出的东西不对,就是一出一入这么简单道理,这个才是影响生命的最简单之法、最方便之法。

 

主持人:在大家想问题之前,我给三位大师出一个题目,大家都说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这八个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就想请三位老师分别用自己的观点诠释一下这八个字好吗?

 

郭老师: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主要出自于道家的思想,但是佛家和儒家也有一些相关的讨论,意思都是相通的。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佛家讲的是平常心,道家也是这个道理,儒家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意思。其实就是说我们不要太自我,还是要想到天下,以关爱天下为主,所以儒家不特别重视故意去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但儒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思想,比如孔子就讲了很多,如果这个地方不安宁,我们就不去;如果很安宁,我们就去,这其实也有避祸的意思,不要盲目。像孔门有子路,子路比较勇敢,但孔子老是警戒他,要他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把他放在第一位,这个意思也是相关的。但儒家更重视的还是怎么做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还是如何讲“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能这也可以和这个思想相配合。

 

主持人:那么这是郭老师一家之言,我想来听听大和尚是怎么解读这八个字的。

 

正慈法师:其实佛教很少有这样的词语。的确,其实古人讲,“声名,谤之媒也”,人在想出名之前要想好,诽谤也会随之而来,有没有准备好;“乐极,悲之始也”人得意就不要忘形。这个韬光养晦佛教是怎么理解的呢,佛告诉我们学中道,把自己要学好,正确的面对自己。深藏不露,这个也不存在,做人就应该是这样的,没有必要过多的去炫耀自己,这其实也是东方的文明,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所提倡的。人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所以说只要自己内心很富有,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内心很快乐。这样的话,我想这样来理解为什么古人说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但佛教很少这么讲。谢谢。

 

主持人:我们就请王老师谈谈您的见解。

 

王节流:刚才郭老师讲其实在道教文化里这种东西比较多,有些人因此对道家文化有些曲解和误解。就我的领会来说,大家最熟悉的四个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是他的根本,处下,韬光养晦、深藏不露,就是处下。水,你不用它的时候就在那儿,用它的时候就利万物,它没有说自己跳出来要怎么样,它的能量就在那里,最好理解的我觉得是这个角度。第二,有很多语言,大家在道教文化上有接触到的,“后其生而身先,外其生而生存”,这是韬光养晦的另一层意识。社会是比较复杂的,现实也有很多不是你能预见到的,但是有一条你能把握的——“后其生而身先”,把自己放在后面最后你会走到前面去;“外其生而生存”,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够保存自己。这里谈到理解这个东西,和道的根本性质有关,叫作“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往往从反面看这个问题,韬光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放出光芒,有利于世人;深藏是为了积累力量、修炼自己,更好的让自己心静、心明。我们说深藏,在中国文化里都有,在儒家也有很多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归隐田园,这也是一种深藏。但他们并不是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他的精神和人格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我们的佛家,他们都是在名山里面,像五祖寺也是在山里面,那不是一种很形象的藏吗?但那种藏不是一种消极,道家文化讲的,表面上看有时候消极,但消极的东西就有积极的意义,有时候最消极的东西反而带来最积极的结果。无为而无不为,大家想想改革开放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没有搞出这政策那政策,先就是农民该承包就承包,自己就发展起来了。不是说一定要怎么样,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归到这一点,我想这是深藏的本意。

主持人:谢谢,谢谢王老师的解读。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