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周南视点
 
蒙曼“历史上的廉政之道”演讲实录
 发布时间:2014-06-08 11:20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历史的乐趣,刚才在休息厅里有卫视的还是哪一个电视台的记者问我,说为什么讲这个题目?中国历史上的廉政之道,我说这是一个应景之作呀,应什么景呢?首先我觉得应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潮流,好像昨天是习总在河南又发表了个讲话,就是要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官,这是我们现在中央的一个要求,这是应这个景。但是其实不仅是应这个景,还应什么景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应咱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愿景,因为老百姓真的希望这个官吏能够廉洁官吏廉洁、气正风清,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国家也才能真的富强起来所以我想这个是两股长风,一股是来自上头的长风,一股是来自下面的长风,这个上下的长风交织到一起,希望能破万里浪,能够让中国这艘巨轮走得更平稳一些。

作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老师我也很愿意来讲这个题目,但是讲这个题目我是讲历史,我不是讲政治,所以还得从历史这个角度看。当然我觉得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有它的好处,好处在哪呢?咱们一般现在问为什么学历史呀,大家最能随口说出来的话就是读史明智。为什么读史明智?因为有些话说的太流畅了以至于大家都不太去想这事为什么会如此,为什么读史可以明智?这样看人的智慧从哪来,人的智慧从经验来,那一个人的经验能有多少呢?那就看个人的年龄和阅历了。如果一个人18岁,我们大一新生就18岁,他有18年的经验,如果他有一个老奶奶80岁,OK她有80年的人生经验。那在座的都是领导干部,假使平均年龄45岁,有45年的人生经验,这个人生经验够不够丰富呢?每个人不一样,但是跟历史比起来都不够丰富对不对,历史有几千年。那如果我们学美国史的话,我们可以说有两三百年的历史,OK您现在45岁,学美国史加两三百年的经验,我们算加三百年,就是345年的人生经验了。那如果你要是学中国史的话,我们不按5000年算,就按3000年算,按有文字记载算,那就是3045年的人生经验了。但如果你要学埃及史,埃及那就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那就是8045年的经验了,所以80453045乃至于345那毫无疑问他大于45的本身,这是从时间的长度上来讲。那要从空间的跨度来讲,现在因为交通很方便,我从北京昨天是坐动车过来的,到这是5个小时,可能稍微晚一点是五个半小时,跑遍中国呢现在不少一个很奢侈的事情了,跑遍全世界也不是一个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每个人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能现在人都行了好多路了,可是我们跟历史相比,您这个眼界一定还是窄的,为什么呢?因为诸位可能大部分到过西安,有谁到过古长安呢?没有,你再怎么不可能到唐朝的长安去走一段。很多领导干部也好普通市民也好到过希腊,那谁到过古希腊呢?没有。所以无论从时间的长度还是从空间的广度,历史能够给追加无穷的经验,无穷的经验最后就幻化成无穷的智慧。鉴古知今、鉴往知来也靠这个智慧来鉴,靠这个经验来鉴。所以这个算是我们小小的一个开场,开场完了之后我们就进入正题了,我们今天是讲廉政的,中国历史上的廉政之道,我们预设呢是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在已经不到两个小时了。

其实是想摄入四方面的主题,哪四个方面呢?第一个,中国古代人是怎么认识廉政这个问题的,就说廉政是不是我们今天才想到的一件事,还是古已有之,古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古人认识到廉政很了不起、很重要,他有什么制度设定能够保证廉政,古代人怎么样去保证廉政的实施,其实呢就是古代的反腐措施;第三个话题是什么呢?第三个话题是古代有这样的反腐措施它这个效果怎么样,效果到底怎么样呢,我们会提到好的效果,但是也会提到中国古代的一些不好的效果,为什么有这么多好的认识,有这么多严厉的措施还会有这么不好的效果;最后呢我们讲一个教训,因为我们学历史嘛是为了读史明智,是为了鉴往知来,那我们看看在古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今天可以这么做,大体上就这样四个主题。

那我们先看第一个主题:中国古代人对这个廉政是怎么认识的。中国古代对廉政怎么认识的?我们先要看这个廉政跟什么有关系,廉政跟谁最有关系,廉政的主体是谁。要讲廉政的主体一定是官,我们跟老百姓讲是没有用的,跟扫大街的环卫工人说你不要贪污,他上哪去贪污去,没有意义对不对。其实跟皇帝讲廉政,针对皇帝个人而言他也没有意义,为什么呢?家天下,全国都是他的,他这个廉和不廉这不是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廉针对不同,廉直接针对的是官员,而且中国古代要分社会层次的话,您可以记录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社会变了很多次,但是社会分层一直没变,如果讲社会阶层,就三个阶层,君、臣、民,任何人问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您都可以讲中国古代社会就这么三层君、臣、民。那君、臣、民,君怎么样治这个国家,国家分成了这三层,怎么治这个国家?这个中国人很早就有一个认识,说治理这个国家呀他的重点不在于怎么样去管老百姓,而在于怎么样去管这个官,这句话叫明主治吏不治民,哪提出来的?韩非子提出来的,战国时候中国人就有这个认识了,把国家治理的好与坏不在乎怎么样去对付老百姓而在于怎么样去运作官员,官员运作好了这个国家才能理顺君臣民这三个层次就能各安其分,如果官治理不好,光想着怎么去控制老百姓的话,那这个国家不行。那个国家顶多叫霸道,行霸道之国,但是不能成为真正的一个王道。明主治吏不治民,治理官事最重要的,那官有什么样的要求?做官的人最重要的要求是什么?我估计很多朋友要讲做官最重要的要求是忠,对不对?对。中国古代讲官员的时候第一要义肯定是忠,所以我们才有权在全社会叫孝,为什么呢?因为家国同构,忠臣必出孝子之门。但是大家也知道,这个官员忠与不忠这不是每天遇到的一个考验,我们不可能每天问这个官员有没有卖国投敌的这样的想法,因为大多数官员终其一生也不会遇到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所以忠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也许是考核官员最重要的一个标准,但他毕竟不是每天都面临到的,每天都面临到的是什么问题呢?是考核官员、任用官员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廉,这个可是每一个官员每天都会面对的问题。你居官是不是能有官德,忠是官德,但忠是大是大非问题,可能遇不到的问题,廉是每天都遇到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代要讲整治官员、整顿吏制一般都是从廉入手我们讲中国自古都这样,那自古古到哪去?我刚才讲韩非子那个时候已经在讲了,那从制度这个角度大家都知道,现在选官是通过公务员考试来选的,考试制度呢在中国历史很悠久,最早推到什么时候?有人说推到科举考试,对吧,科举考试隋唐时候的,是这样吗?不完全是。中国要讲考核官员、选拔官员最早应该推到汉朝的举孝廉,举孝廉那就是直接跟廉相关的一个话题,因为廉是对官员非常核心性的一个要求,所以汉朝在选拔官员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则“举孝廉”,官员应该从孝和廉这两类人里产生。那孝和廉的关系是什么?汉朝是这样做的,如果这个人过去不是官,他是平民老百姓,现在你要保举他做官了,标准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孝,就看他在家是不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针对老百姓的标准。如果这个人已经是现任官员了,你保举他做更大的官或者不一样的官位,这个时候重点考察是什么?就是廉。所以举孝廉是针对不同人的这样一个保举标准,对于老百姓最重要的品德是孝,对于官员最重要的品德是廉。西汉的时候,从干部考核这个角度、干部选拔这个角度讲的就是举孝廉的问题。

历史往前发展,汉朝有这样的选举原则了,我们就知道那个时候对廉政有很高的认识和很高的要求了。在往前走走到哪呢?走到北宋南宋之际了,北宋南宋我们都知道这是对官员最好的年代,中国古代人什么时候日子过得最好?每个人有不同的预设,反正我知道现在你问到这些很多知识分子,你问他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他不一定说雄汉盛唐,很多人愿意生活在宋朝,为什么呢?第一宋朝市民文化比较丰富,弓玩马射很多,到哪去听场戏没问题,到哪去吃个饭没问题;第二个,宋朝知识分子待遇很好,前景很好,做官的余力很大,而且对官员很优待。好,就在对官员很优待的宋朝,也有跟廉有关的重要的一个认定,这个认定放在今天也是置地有声,而且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对于不同类型官员的不同评价标准,那一句话呢?就是岳飞说的那个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你看怎么样做到天下太平,汉朝说的举孝廉,孝顺的孩子、廉洁的官员都能做官天下就太平了。岳飞,两宋之际的人物,南宋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讲“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作为文官第一要求是什么?廉洁。文官只要不贪污不爱钱就能让地方安定下来,这是好事;武官可不可以爱钱?按岳飞的标准武官是可以爱钱的,为什么?武官是提着头去给国家打仗的,这是一回事,头已经是人最值钱的东西了,他连头都不要了,连命都不要了,对他在钱上的要求可以放宽一点,这是第一回事,第二回事因为岳飞养他的私家军啊岳家军,自己招募自己养自己训自己带着打仗,如果他没有钱这军队也不能跟他了,所以对文官武将提出了不同的标准,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

这是宋朝,我们举了一个中期的例子,西汉算前期的例子,再往后,到明清时代了,明清时代对官员应该怎样做,就有大量的官箴出来,为官之道这是朝廷颁布的,或者是官吏自己总结并且广泛推广的这样的做官的道理。官箴有些特别有名,比方说我们都知道一个“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是一个著名的官箴,还有一个著名的官箴也特别有名气,这个“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朝的人对于官员的认识,官员怎样才能做好,那就要看明朝的官员都需要对付谁。官员需要对付谁呢?明朝官员需要对付两个人,第一类是吏,吏是干什么?帮忙做事的,因为明朝啊中国古代都这样,官是很少的,吏,办事员,不是决策者,但是他是办事的,这是很多的,官需要对付吏,那官和吏什么关系?大家都知道明朝啊实行科举制是不是,科举制考的就是八股文,八股文从哪选呢?这些题材从哪选呢?从四书里选,往大里说《四书五经》,但实际上核心的就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从这里选,那擅长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擅长写八股文的人未必有生活实践,未必有地方政治实践,比方说你问他这地方的账怎么算,他学过没有?他从来没学过;你问他地方的案子怎么判,他学过没有?他从来没学过。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嘛,学是道德用是实践,所以他不行,他要依靠吏帮他办事。那还有一点,中国古代官员实行回避制度,这个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回避是很早就提出来,但真正严格实行就是明清,明朝和清朝的官员你是哪的人绝对不能在哪个地方做官,这有一个特别大的麻烦,什么麻烦呢?你听不懂人话,对不对?如果一个北京的人到武汉来做官了那这个老百姓跟他讲的都是武汉话,一句听不懂啊,尤其是开始那时候一句听不懂啊,一句听不懂要靠谁?要靠吏,当地出生的吏来帮他忙。所以呢中国在明清时期实行回避制度,考试考的是四书五经就直接造成了一个后果,一个官员往往他要通过吏来学习地方的风土人情,通过吏来学习地方的政治实践,所以对吏有很大程度的比重,所以他要想时时刻刻怎么样对付这个吏,因为你倚重他他就有可能糊弄你,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情,你倚重他他不一定说就好好为你服务,他有可能好好为你服务这是好的情况,也可能他觉得你是个傻子,他欺负你。

所以明朝官员第一这个要对付的是吏,第二个才要对付的是民。你无论到哪个地方做官,无论到哪个部门做官,你都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跟百姓打交道,你到武汉来跟武汉的老百姓打交道,你如果到财政部去的话,你跟天下财政的事情打交道,财政最后还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所以最后还是跟老百姓打交道,所以任何一个官员都要同时应付这两类人,怎么样应付?这官箴说的非常非常的好“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你要是跟吏打交道有两种可能,第一种你怕他欺负你,对他特别的严厉,每天盯着他怎么做事,你总有盯不到的时候,但如果你特别廉洁,你不轻易的收贿赂,其实你就你轻易的给吏打开方便之门,如果你个人很廉洁,你不贪赃、不枉法的话,吏也很难找到贪赃枉法的渠道,所以吏就会真的去服气你。“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老百姓不见得在乎你的能力有多强,很多官员在一开始履职的时候能力其实不怎么强,但是只要你出于公平,不会说谁给你二百两白银你就断谁的案子取胜,谁没有钱他就一定是那个冤狱的对象,那老百姓也会佩服你。所以他说“廉则吏不敢慢”,如果一个人廉洁,吏就不敢轻慢你,如果一个人公平,老百姓就不会欺负你,不会轻易的就组织游行、示威,把大老爷的驾子拦在路上,把大老爷的车子给掀翻,就不会这样。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公生明,廉生威。”明朝著名的一个官箴,这个官箴谁写的有争议,我们这里选的是一个说法,是泰安知州顾景祥在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朝前中期的时候写的,后来在清朝广泛流行。

那好我们回到刚才这个地方来,我们想说啥?想说的是中国古代对廉政有没有认识,绝对有认识,皇帝绝对知道如果官员清廉的话那国家容易治好,因为君主治吏不治民嘛,如果官员贪渎的话那这个国家就不容易治好,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我们看《水浒传》里写小说呀都说贪官不反皇帝,但是你放心,反贪官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会危及政权,所以皇帝明白这个道理。一旦贪污过了头,老百姓都去反贪官了,老百姓都去起义了,即使他最初的设想不是反皇帝,天下风起最后倒霉的一定是皇帝,是这个王朝。所以中国古代对廉政是有认识的,怎么样认识?从选官就开始把关,举孝廉嘛,然后经常性的进行道德教育,像我们说的官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德教育,刚才给大家看的官箴,是官员自我教育的结果,那再给大家看一个官箴,这是皇帝教育的产物,哪个皇帝呢?还是明朝的皇帝,明朝朱元璋就跟官员讲“清谨勤固,居官领要也”,又清白又勤奋,跟习总说的很像啊,是实实在在的干事,清清白白的做官,清谨勤固,居官领要也。那在勤快和清白之间哪一个更重要?皇帝说了,“而清为本”。清朝清官清白才是根本,为什么呢?凡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是小善,一点贪污变大恶。你要说你非常清廉,这可能只是一个小善,不会特别的引人诸目,但是如果你贪污一点的话就成罪大恶极之恶,恶到什么程度?明朝皇帝是这样讲的:“士之失己如女之失身,虽有他美,终身莫赎”。大家都知道明清是贞洁观念特别强的时候,唐朝的时候讲贞洁烈女,两唐书收的烈女传里头,贞洁的烈女一共多少人呐?贞洁加节烈,一个是守着的一个是死掉的一共是20人,到明朝的时候光烈一件事就是300人,所以明朝是非常讲女性的贞操的时候。然后他就说了这个官员守住自己、守住自己的清白就像女性守住自己的身体一样,士之失己如女之失身。如果一个女性她不管多么美多么有才华一旦失身了,这个事情就是终身莫赎了,你再也没有好的名声了。一个官员也是这样,你再有本事、有政绩一旦涉及贪污腐败了。你也就没有任何名声了,这是终身莫赎。然后还讲德和才的关系,说“无能而廉,人将亮之,犹可以救过”,如果你这个人啊,才能不太行,但是很清廉,那人家还会佩服你,那如果有闪失的话有职务犯罪的话,你还是可以补救的,但是如果你非常有能力却贪污那么人如果知道这件事之后,终当瓦裂,像瓦一样分裂,瓦怎么分裂?中国古代烧瓦是四个一桶那样烧的,烧成了之后裂成了四块对不对,所以讲土崩瓦解,都拿瓦来说事。现在很多人包括我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说瓦怎么会解呢?瓦怎么会那么轻易碎呢?古代烧瓦技术不过关吗?我说错了,你弄错了古代烧瓦的技术了,那是四块瓦其实兑成了一起然后从中间分开了。那也就是说在德和才之间选择谁,皇帝的选择非常明确,如果你没有才干有道德的话,可以补救,但是如果你有才干没有道德的话不可以补救。这就是中国古代对廉政的基本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提升到为官之本的程度,我们讲为官最重要的是忠,但忠不是轻易体现出来的,廉是天天都遇到的事情,所以把廉放成做官的根本,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廉政认识,看的很重,跟国家、前途、命运结合到一块。

那第二个,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反腐措施。既然说廉洁很重要,那如果官员不廉洁怎么办,不廉洁怎么办呢?刚才道德教育已经说过了,首先是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永远有效啊,还得有真实有效的办法,古人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叫制度反腐,第二个办法叫法律反腐。那我们先看制度反腐,它设定了什么样的制度来对付这个腐败问题?设立的制度是监察制度和考制度,监察大家都知道就是监督,考克就是考核,官员考核,这两个考核环节都有跟廉政相关的直接涉及。那咱们先看监察制度,监察制度我们从秦朝开始算起了,为什么不从秦朝以前开始算起?官和贵是结合在一块的,贵族就是官僚,所以没有绝对直接意义的官僚体系存在,从秦朝开始有了绝对独立的官员,所以我们从秦朝看,秦朝在监察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举?秦朝的重大创举就是在中央设置了御史大夫这样的一个官。中央我们知道这个宰相机构,宰相级别的人在秦朝的时候是由这三部分人组成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管什么?丞相管行政御史大夫管什么?御史大夫管监察太尉管什么?太尉管军政。那与此同时在地方也是一样的,郡守、郡尉、郡监,秦朝实行郡县制嘛,郡守就是行政的主导,郡尉那是管军事治安,郡监管监察,有这样的独立监察的设置了。但是大家发现没有,秦朝有问题,有这设置了挺好,一开始就把监察工作放在一个合理的地方,但是他有问题,有问题在哪?行政和监察没完全分开。因为御史大夫一方面他是监察的长官,另外方面他是副丞相,副丞相在行政上受丞相的领导,而且除了监察之外他还有一些别的事情要做,因为我们都知道御史大夫演变演变成大司空了,土木工程等等也归他来负责,甚至藏书也归他负责,所以行政跟监察没有直接脱钩,而且以副丞相的身份去监察的话那怎么监察丞相,这是秦朝的,好处是出来了,坏处是不独立。什么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到汉朝解决了,汉朝就出来独立的专门的监察机构了,御史台。不是御史大夫了,不是这样的一个职位了,而是这样的一个部门了,这个部门跟其他的行政部门并列了,跟什么行政部门并列啊?这个御史台是东汉出来的,东汉他跟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尚书台是宰相机构,谒者台是皇帝的亲随,皇帝做上传下达都通过这样的机构,然后和御史台并称三台。机构独立了,直属皇帝了,跟宰相之间的这种行政关系开始脱钩了,这是中央。地方呢?汉朝的时候有一个最重要的设置,叫做十三州刺史制度,把当时的帝王、帝国权禁划成十三个州,州、青州、徐州、兖州、州、雍州等等划成这样的十三个大区,每一个大区派一个刺史,这刺史干什么?刺史的专门工作就是以六条问事,拿六个标准去考核地方官,你看他跟秦朝是不是不完全一样,秦朝郡守、郡尉、郡监,郡监在郡守的统治之下、管理之下是下属,那汉朝十三州刺史跟地方政府之间什么关系?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没有。他是中央派出机构,他是查你这地方官,查什么?六条问事,六个方面来查你这地方官合格不合格,这六条是什么?六条第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这还真不是针对地方官员的,针对汉朝的另外一个势力叫做强豪右,豪侠呀。大家知道汉朝其实离秦朝很近,秦朝离战国很近,战国有很多侠客,侠客其实就是地方的土豪、大族,当时很有势力,所以呢很多地方官其实根本掌控不了他们,掌控不了他们还要巴结他们,还要勾结他们一起欺压百姓干坏事挑战皇权,所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先打击这些土豪。很多土豪跟地方官是勾结的,所以不要以为土豪和官员没有关系,这是第一条打击土豪。第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这干什么了?这直接打击地方政府了,地方政府二千石是什么呀?二千石是郡守啊,当时就是郡县两级制啊,那郡守相当于现在省岗,因为我们现在三级制了嘛,就是地方的一级行政大员,看看他是不是不遵守国家法令,随便的去侵渔百姓,侵害老百姓的利益,随便的去聚敛为奸,他是不是搞这些坏事,这是第二条,这就直接指向地方最高长官了。第三条,二千石不恤疑案,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薄,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什么意思?这查的是什么?不恤疑案,搞出很多像佘祥林这样的案子,人家没杀人非说人家杀人了,除非说人家杀人的事让老百姓很不高兴了。老百姓很不高兴会有什么表现呢?山崩石裂,汉朝人嘛,是讲天然感应的,说这地方发生自然灾害了或者什么妖祥讹言其实就是地方出现了好多说法。按照现在网民炮制出的信息,如果哪一个地方的老百姓纷纷的风传这长官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什么什么案子办理不公,人家没给钱就断人家死罪,这个人明明是死罪,人家给了钱了马上就活了,或者先抓进去没两天放出来了,或者在监狱里比在监狱外过得还舒服。出现谣言的时候,这个二千石这个郡守就不合格了,就要被刺史抓了,这是第三条。那四条是“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什么意思呢?选举不公。什么叫选举不公?选举针对什么?就是针对公务员考试,地方官在任用下属公务员的时候更被没看见分,按照汉代不是没看见分,没看他的孝和廉这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实践成绩,而是苟阿所爱,是自己儿子就让他当官了,或者是自己亲戚就让他当官了,或者是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就让他当官了。这个也是六条问事之一,就要受到惩罚了。第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什么意思?简单的讲我爸是李刚,对不对,我爸是李刚这样的事情在那时候就出事了,如果这个二千石郡守的儿子敢说我爸爸是郡守,所以你这个矿得包给我。或者我爸爸是郡守,你这民女得嫁给我,嫁给他不是挺好一件事吗?郡守会说嫁啊不是当初那种嫁,是去做小老婆了,做妾了,做情妇了,这个都属于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一旦发现要惩罚了。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那就是二千石郡守,地方一把手,当然也包括他的下属,和地方豪强勾结在一起,是什么呀?官商勾结,那就是古代的官商勾结。和这个矿主结合到一块了,这个矿明明不能够生产,长官说能,明明是需要大规模生产,说是小规模,他想偷税漏税等等,这叫阿附豪强。

好,大家看这不是一个在汉代来讲很重要的制度创举,中央的御史台独立出来了,监察跟行政平行了,地方的不再受地方长官的左右了,而是由皇帝直接派特派员的形式下到地方去,来监察地方。其实还有一个,汉代社会很重要的创举,十三州刺史,大家看权利是不是很大,皇帝特派员啊,下去管这么多事权利很大,官有多大?十三州刺史是六百石,小官查大官,查的人是两千石,但本人才六百石。小官查大官,为啥?汉朝是这样解释的,当小官的主体上来讲是年轻人,因为年老了官越做越大,年轻人有什么好处?第一个好处没有自己的关系网,他刚刚冒出头来,还没有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跟地方这些二千石不易勾结;第二个,小官有什么好处?凡是小官都希望做大官,对不对,小官怎么样才能做大官?你把那个大官打击下去了,让皇帝看到你有本事了你才能做大官,所以小官更有向上的动力,所以这叫以小凌大。他的官小但是权力大,这个让他有一个很大的余地,汉朝的制度创举,很厉害。

那再要看唐朝,我们讲雄汉盛唐啊,汉朝为什么雄?其实跟监察制度有关系,唐朝为什么盛?跟监察制度也有关系。唐朝还是沿用了御史台,御史台唐朝的厉害之处是在监察权之外,还有司法权力,唐朝所谓三断案,他就是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共同监临国家的大案、要案、疑难案件,等于他的权力更重,另外唐朝的御史台不像汉朝那么粗糙了,他有分工了,怎么分工?分成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是干什么的?台院里的人都有个共同的官职叫侍御史,侍御史是六品官,专门查中央委,中央的这些比如说户,就是管国家的户口、赋税的,这个人违法犯罪了,这是由台院去查,那吏部、组织部违法犯罪了也是由台院去查。殿院他管这些官叫殿中侍御史,凡是在殿院上班的人有个共同的称号,叫殿中侍御史。管什么呢?专门管朝议。比方说大臣上朝,皇帝坐在这,这大臣忽然听皇帝说一句话,他想别的去了,想别的之后还笑了,但皇帝讲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你不该笑的时候笑了,这谁管?殿中侍御史管。唐朝有过这样的事情,长孙皇后出殡的那天,有一个大臣参加葬礼居然就笑了起来,马上就被殿中侍御史抓到了,说你违反朝议,应该处以什么什么样的刑罚,这个官员长孙皇后去世就是国母去世你为什么笑呢?这个官员说我笑的不是皇后,是我身边这个官啊长的太丑了,平时没看出来,一穿上丧服,丑的更厉害,我忍不住就笑起来了。有原因也不行,不是对国母不敬也不行,国母丧礼就是不能乱笑。大家就觉得殿中侍御史就查这点事,没太大意思啊,除了查有没有人影响朝议之外,殿中侍御史还查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仓库。国库是归殿中侍御史去检查的,有没有贪污现象,监守自盗现象。第三个察院,在察院里上班的人都叫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几品?八品官,查什么?查地方。台院查中央,殿院查殿廷,察院查地方。怎么查?其实跟汉朝一样,唐朝是贞观年间分十道,唐太宗那时候分十道,玄宗开元年间分十五道,就是监察区啊,个监察区或者十五个监察区,然后就出巡地方,出巡多长时间?一般是两年为限。为什么是两年呢?因为那时候不能坐飞机过去,一程一程走过去,要时间太短,还没走到那就回来了。那为什么不能查的更久呢?查的更久容易跟地方勾结了,所以两年为限。这是唐朝,等于说监察系统整合了,汉朝是两回事,唐朝整合了。

明朝,这也是我们知道反贪举措比较严厉的一个时期。明朝有什么新的举措呢?明朝我们必须提出来,一他这个监察部门他变了,叫什么呢?叫都察院。有些人说都察院跟御史台不就是变一个名字吗?变一个名字我们也得提出来,因为什么呢,大家再看,我听我们馆长讲我们武汉有这个廉政图书馆,廉政图书馆大家看廉政图书的时候看都察院不知道他跟御史台是一个部门,这个不行,他们实际执掌的工作是一样的,都察院也是管十三道监察御史,当然也管其他的,国库啊、中央啊也管,他的地位在哪呢?跟吏户礼兵刑工一块合称七卿,七卿在皇帝眼中这七个人是官职最高权力最大的,大到什么程度?正二品。唐朝御史台的长官是几品?御史台的长官是三品,地位提升了。那当然都察院的主要还是,虽然也管中央也管案子也管仓库,但主要还管地方。中央既然吏户礼兵刑工重要,那就要专门设置一些人来监察他,设置的是谁呢?是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专门监察吏户礼兵刑工六,这就是明朝的科道观,道是十三道监察御史,科,六科给事中,他们因为非常重要,所以给他们的官职跟唐朝相比也提高了,六科给事中五品,十三道监察御史七品。这是明朝。那好,这就是中国古代,我们没有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讲,我们讲了几个主要的朝代,他的制度反腐中的监察机构的设置,从最初有人到后来有这个机构,然后到后来这个机构非常的复杂,有了分工,到后来他取得了更高的官职、更重的地位。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在监察制度上有哪些特点现在看起来仍然不错,哪些特点呢?我们在这里谈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垂直管理、独立检查。御史监察权单是一个系统,这系统对谁负责?不对中央任何一个机构负责,对皇帝负责,他是皇帝任命的,你看我们讲就算到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才七品,唐朝的时候察院的监察御史是八品,就算是唐朝的台院侍御史也才六品,按道理讲,按唐朝的制度规定,凡六品以下官员都应该由宰相负责,其实就是由吏部负责,但唯独监察系统从来没有让吏部去管过,选谁当官,怎么样考察,一律由皇帝亲自负责,这是非常厉害的。如果你归哪一个部门管了你就要对哪一个部门有畏惧之心,现在品级虽然低,但是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这很厉害。另外出去的时候,行使监察权的时候,直接代表的皇帝,所以监察御史又有一个称号叫巡按御史,就是指他是直接代表皇帝,直接受命于皇帝,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很厉害,因为中国古代皇帝是天,就是最高权力最高法律,你能代表皇帝,这个权威就重。第二点,地位崇高,风闻言事。御史有什么好处,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御史出巢地动山摇,八品官啊他怎么就能造成地动山摇的效果,因为他可以风闻言事,他不需要把这案子从头跟到尾,每一个细节都搞清楚了才可以提出举证,不需要,只要我听到地方谣言了说你这要建一个厂子,跟老百姓一点都没打招呼,为什么没打招呼呢?知道老百姓铁定反对,为啥老百姓铁定反对还能上呢?这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能赚钱,能赚钱GDP上去了,有政绩了,好所非要上。需不需要御史去落实这件事御史甚至不用去落实,听说谣言四起,马上就可以报告皇帝,所以地方怕他,你要他举证地方盘根错节的事例他上哪去举证,问谁谁都敢说,那好现在不需要你去问,你只要风闻了就可以上奏,这是很厉害的呀,所以御史出巢地动山摇。有这样的权威,所以明朝说官员有两怕,一怕皇帝玉带,二怕御史绯衣。皇帝玉带就是皇帝,不知道大家看电视看电影有没有看到皇帝那个龙袍前面都围着玉带,有时候皇帝用这个玉带来表明自己的情绪,说这玉带如果是往上来在肚子以上这说明皇帝情绪很好,这一天肯定不抓人不杀人,这一天如果玉带靠下,到肚子下面垂着去了,这个官员就要害怕了,皇帝这天可能要杀人。一怕皇帝玉带,二怕御史绯衣,如果御史把那红色的衣服那官服给穿上了来上朝来了,其实上朝的时候也可以穿常服的,如果把这绯衣给穿上了那就说明这一天他要弹劾某个官员了,这些官员也不知道要弹劾谁,就害怕。御史出巢地动山摇这是古代一句俗语,还有一句俗语就是一怕皇帝玉带二怕御史绯衣,很有意思。第三个,选任严格、升迁迅速。你说给御史这样大的权利,如果御史不好好干怎么办?第一必须有设置,有制度设计,去保障这个御史心向着皇帝,使劲给皇帝办事。那什么样的标准呢?第一选人的时候要选好,你看明清时期监察御史他都是从进士里选,进士里选读书人,饱读诗书道德责任感很强,这些人都是书呆子,常常把读书读的很多的人叫书呆子,什么叫书呆子?其实就是没沾染习气的,还没沾染习气的那些人,他很呆,正因为很呆,他讲原则,这是明朝清朝的选人标准。唐朝呢?唐朝选监察御史一般是从地方历练出来的,当御史之前先要当过地方官,侧重点在哪?在你对地方的政治有体会,有体会才知道哪个环节容易出错。如果你要是选特别书生气的人,他甚至不知道地方哪个环节最容易出漏洞也不行。所以中国古代在御史选拔上面各朝都有侧重,但都是想要找到一些被认为是最合格的人,这是一点,选拔的时候严格。第二升迁迅速,这个也是保证他好好干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只要办的好,案子办出来了,贪污腐败的官员揪出来了这个御史很快就能当大官。怎么保证这个很快?唐朝的时候一般官员是四考一升迁,什么叫四考?考评了四次,一年一考评,唐朝是一年一考评,所以四次至少是四年你才能考虑一下是不是换一个岗位或者是不是升一个级别,但御史不是,御史是三考就可以升官,就是你每一个环节比一般官员要少一年,那我们知道唐朝级别也是比较多,九品十八阶嘛,你每一个阶往上走都需要四年的话,你可以想想需要多少年,如果你换三年的话又可以省下来多少年。那我们都知道这个官员愿意把年头省下来,为什么?越早脱颖而出越容易当到大官,对不对。这是制度规定,一般官员四考,御史三考,但在事实实践的时候比这个还要快,唐朝实际情况是侍御史十个月就能升一级,监察御史二十五个月,就两年多一点就能升一级,这就能保证他有干劲,只要干的好就能往上升。那有人说如果他干坏事怎么办?条例也有规定,对于监察官员的惩罚力度要比一般官员大,一会儿我们会讲到,对一般官员的惩罚力度,同样的犯罪比普通老百姓力度大。那监察官员比一般官员力度大,大到什么程度?罪加二等,监察官员和一般官员犯同样的罪,监察官员罪加二等,你升的快,但是如果不行的话降的也快、惩罚也重,这是监察制度非常优秀的一些做法和结果。

第二个,我们还讲制度反腐,刚才说监察制度,现在说考克制度,考克就是考核,考核怎么考?这个在历朝历代不一样,总的说来在隋唐以前对官员的考核主要看业绩,业绩由什么构成的,赋税户口和治安,跟现在是不是差不多?简单讲就是GDP和维稳,对不对这就是秦朝啊汉朝啊包括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考察官员的一般要求第一看GDP怎么样,古代把它幻化成两个指标,一个是户口,一个是赋税,为什么要考察户口,现在也考察,前几年考察的很厉害,计划生育,现在我们需要人少,古代恰恰相反,古代需要人多,人多好办事因为那时候土地还没有开发完,多一个人就多一个干活的人,国家就多一份赋税,当时赋税都是按人口来算的,所以要考察户口考察户口、考察赋税我们今天来讲考察GDP第二个治安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维稳工作,隋唐以前主题都是这样。到唐朝变了,唐朝有了一个新的举措,这个举措也是我们认为很不错的举措,什么呢?就是突出对官员德行的考察,就是变德行和业绩双考察,怎么考察?唐朝考察官员的办法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二十七最就是考察标准。所谓四善都是道德方面的,第一善德义有闻,第二善叫做清慎明著,第三善叫做公平可称第四善叫恪勤匪懈,这全是跟德行有关的,其中我们知道跟廉洁直接有关的是第二条清慎明著。二十七最是什么?二十七最是业绩,每一行有不同的考评标准了,那比如说我们图书馆考评标准这个最是什么呢?藏书最丰、活动最好,如果你要是达到这条了,那你就可以说在图书馆界就有一最了,那如果不是图书馆,是这个法院,那你就是判案明晰,没有冤,没有冤案没有滞案。最好的官员是什么?最好的官员是四善一最,就是四条道德标准你都能达到,同时你还有一最就是在你的部门你干的业务很好。最坏的官员是什么?一最也谈不到了,没有干的最好的地方,而且是贪浊有状,什么概念?最好的官员当然是各项道德标准,当然包括廉政的标准都达到了,同时业务好;最坏的官员是什么?其实不谈业务,谈的是你贪浊有状,你贪污啊你是一个浊官啊,而且证据充分,这就是最坏的官员。上上和下下的区别,那上上是提拔的,下下是干什么的?下下考核之后怎么惩罚,直接开除啊。是唐朝,我们讲他有一个制度设计上的大的变化,把德行放进里头了,而且德行里头有清廉这一项。

清朝,清朝的考核其实跟唐朝是一个思路,叫做四格八法。四格是守、才、年、政,守就是操守,才就是才能,年是年龄,政是政绩,按照守、才、年、政这四个方面的标准来评价官员。那八法就是根据四格设定的一些具体的,如果你出现了问题就要把你罢免了指标,包括什么呢?贪、酷、疲软无力、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八法里头有多少条跟“守”相关,就是跟操守相关,四条,第一个贪、第二个酷、第三个不谨、第四个浮躁,有四条跟操守直接相关,其中跟廉政直接相关的是什么?是贪,如果遇到贪字,你必然降职,不管其他的什么业绩,高铁修起来了,或者是大路建起来了或者什么什么旧城改造完成了,这些都不行,只要沾到贪字,这个也是要惩罚的。这是清朝,考克制度,我们讲制度反腐,两大制度,第一个监察制度,第二个官员的考克制度。

再换一个话题,法律反腐,大标题是讲古代的反腐措施,反腐措施包括制度和法律,法律我们看看历代的反贪法典是怎么样的。历朝历代的反贪法典实际上我们只能从唐朝讲起,为什么?《唐律疏议》是现在现存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法典,最早的最完整的,意味着什么呢,之前有没有法律?有,但是没保存下来,或者保存的不完整,没办法拿他做依据了,所以我们只能拿唐朝做依据,而恰好唐朝也是在反贪法典这个立法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一个朝代。我们看《唐律疏议》,对于腐败有什么样的反腐措施。《唐律疏议》第一篇叫《名例律》,就是讲制定法条的原则、犯罪的基本类型这样一些话题。在《唐律疏议》的《名例律》里。第一次提到了“六章”这个概念,司法中第一次提到了跟财务有关的犯罪,总体来说一共是六种。哪六种呢?第一个受财枉法,第二个受财不枉法,第三个受所监临,第四个抢劫,第五个盗窃,第六个受赃。好六条跟财产有关的犯罪里三条直接指向官员。我们现在想想看中国财产有关的犯罪,有没有一半的比例是直接指向官员的?没有。唐朝的法典里头六条跟财产有关的财务有关的犯罪三条,就是百分之五十直接指向官员。大家看这个处罚重不重?第一条“受财枉法”,什么叫受财枉法,你收了人的钱了然后就不依法办事了,就向着他了这叫受财枉法。比方说搞一个工程,这个工程有三家竞标人,其中有一家给你钱了,这家虽然资质不行,但是你让他承包这个政府工程了,这叫受财枉法,在所有的财务犯罪里被认为是第一等财务犯罪、最严重的财务犯罪。看怎么样惩罚,诸“监临者,主司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只要你接受的这个贿赂达到了一尺布,大家想想一尺布真不多啊,我们现在明白一尺布,就打一百大板,一百大板是可以把人打死的呀,打不好就打死了,打的好也是皮开肉绽;如果是一匹布,一匹是四十尺,加一等,加一等是什么?就不是杖刑了,是徒刑了,就判处有期徒刑了,有期徒刑一年、两年、三年,这个样子,一匹布就判一年有期徒刑;如果你收受贿赂达到十五匹布这个程度,直接绞,死刑,勒死。这是受财枉法最重的。第二个“受财不枉法”,什么概念?还是举刚才那个例子,承包政府工程,三家竞标,这个A他资质是最好的,但他心里不踏实,为了竞标成功还是向主管方面送钱了,送钱了他送不送钱理论上讲也是应该他中标,所以最后还是他中标。一旦查出来仍然属于枉法的行为,怎么样处罚呢?是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一尺布,不是打一百大板了,是打九十大板,第二个不是一匹了,两匹,八十尺的时候罪加一等,罪加一等是指什么?打一百大板,三十匹加役流,收受贿赂达到三十匹布就要流放,流放的同时还要承担苦役,但是大家看到没有这里面没有死刑了,如果受财枉法是要执行死刑的,受财不枉法就不执行死刑了,但是可能要流放到海南岛,然后同时罚苦役。第三个“受所监临”,诸监临之官,受所监临财物者,什么意思?有人理解监守自盗,它指监守自盗,但不仅仅指监守自盗,还指什么呢?你在这个地方任命地方官,你在武汉任命地方官,然后收受了武汉人民的贿赂,不管是谁的贿赂,有的是老百姓的贿赂,当然更有可能是有关部门的贿赂,这叫受所监临,你管这块然后你收受这个地方的贿赂了,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五十匹流两千里。就是不涉及到重大的犯罪,只是你收受这个地方的贿赂了,如果收受一尺布的贿赂就要打四十鞭,就不是打板子了,就是抽鞭子了,抽鞭子它不伤骨头,所以相对来讲显得轻一点,到最后五千里的时候流放五千里,因为这里不涉及到枉法不枉法的问题,所以相对量刑轻一点。好,还有一点这是我们说六章里面有三章指向犯罪,还有一点唐朝很厉害,就是赃还指什么呢?除了你直接收受贿赂之外还指你收受馈赠,这个人没别的意思就是送你点东西,你如果当时退了,没事,十天之后退了,还没事,二十天之后还没事,什么时候退了有事呢?超过一百天你还收着呢,比方说这是送给我太太的,我那时候不知道,好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只要这个馈赠在你这达到一百天了还是以赃论,就以贪污,以收受贿赂罪来算。还有一点,这个地方政府现在也经常搞,打白条,借物不还,我到你这饭馆吃个饭,吃饭应该给钱啊,没给,打个白条走了,说我借的,唐朝的规定的如果接物百天不还也算收受贿赂,照样惩罚,很厉害。

那好,在总结一下,财务犯罪,唐朝针对官员有什么样的惩罚,低一点我们总结,财务犯罪官重民轻。一般老百姓偷钱是一回事,监守自盗又是一回事,凡涉及同样数额的,老百姓彼此之间偷,AB,甲偷乙那是一个量刑原则,如果是官员监守自盗,加凡到二等,加重两级论处。老百姓打三十鞭子的,官员打多少子?打五十鞭子。老百姓打三十板子的,官员打多少板子?打五十板子。老百姓如果说到了流放这个程度了,官员很可能就到斩首这个程度了,这是一回事。还有一点也挺有意思,现在官员也经常干这种事,诸监临之官,娶所监临之女为妾者,杖一百,若为亲属娶之,亦如之。什么意思?包二奶、找情妇,娶得是妾不是妻,娶监临女做妻,比方说你在武汉娶了一个武汉姑娘做妻子,没事,这谁也说不得什么,我就喜欢这姑娘,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没有娶人家做妻子,做情妇了,做二奶了,做小妾了,这怎么办呢?杖一百,打一百大板。你说我没给自己娶,给儿子娶了,给侄子娶了,给外甥娶了,一样,亦如之,只要是你们家的人娶了你下属区域内的女儿,还没有让人家做妻子,那个就属于犯罪行为。唐朝官员的第一个紧箍咒,凡是涉及财务的,官重民轻。第二个,大赦频繁,不赦赃官。唐朝是历史上大赦最频繁的,几乎每一个皇帝都会搞几次大赦,什么时候大赦?大赦的时候是普天同庆,所有的犯罪都免了,或者有时候是特定的,比如说某一类罪行就免于处罚了,监狱里这一类犯人就提出来放了,或者是所有的包括死刑犯都免于处罚了。唐朝这样的事最多,比如说皇帝继位,比如说改年号,比方说皇子出生或者是皇女出生什么什么都可能大赦,但是唐朝从贞观年间,从唐太宗就开始规定,不管是某程度的大赦,赃官一律不赦,死刑犯可以赦,唐太宗的时候有一次是四百死刑犯全部放回家里,在这种情况下赃官也照样关,很厉害,这是唐朝。

那我们再看明朝,为什么讲明朝呢?我们讲唐朝就是讲唐朝的特点嘛,就是保存到现在的法典,第二唐朝很强盛。讲明朝为什么呢?明朝执行这个反腐败方面的法律,力度非常大,这跟谁有关?跟朱元璋有关,朱元璋为什么对腐败这么痛恨,第一个是阶级情感问题,就是咱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不好,中国古代“德国最正”就两个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就是没背景啊,所谓“德国最正”就是提三尺剑以取天下,没背景就做皇帝。那刘邦和朱元璋之间再作比较,刘邦更厉害还是朱元璋更厉害?朱元璋更厉害,因为刘邦还是个泗水亭长,按照现在将是个小吏了、村官,比村官大,乡里管治安的。朱元璋可不行,朱元璋是祖孙三代老贫农,祖孙三代老贫农而且他爸妈都是饿死的,他要逃荒后来逃荒不行他又当和尚了,没有人比他受的苦更多,所以没有人比他更恨赃官。他就说啊,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惜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费事等等,我就非常痛恨,如果没有这些人,家人怎么至于饿死呢,我怎么至于当和尚呢,我怎么至于造反呢,阶级感情,所以对贪官比较痛恨。第二个朱元璋为什么在惩治贪官方面比较狠,所谓治乱世用重典,朱元璋继承的是个烂摊子,什么烂摊子?朝继承的是朝的江山,朝的吏治在全中国整个古代史的范畴里是最烂最烂的,为什么?汉人治国都是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和念过书的科举官员或者和孝廉们治理天下,这跟元朝比,蒙古族统治者和谁共治天下?和商人共治天下,所以那时候涉漠人西域胡商阿根瓦那一类的是最重要的官员,元朝不管怎么样治理,就管怎么样敛钱,从上到下风气非常的败坏,你看《窦娥冤》,我们上中学,估计现在也是选古文都会选到《窦娥冤》,为什么中国古代一些最重要的冤案出现在元朝?就是因为元朝吏治很败坏,吏治很败坏一百年吏治都很败坏,所以这个世道非常的乱,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治乱世要用重典,所以朱元璋在腐败这个问题上也特别的管的严,管的狠,狠到什么程度?《大明律》是这样规定的,《大明律》里专门设官吏受赃的专章,有专门一章就是讲贪污腐败的。贪污腐败到什么程度?怎么样处罚呢?它这里讲官吏有受财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那就要知道什么叫一贯,一贯钱就是一吊钱,一吊钱就是一千文,一千文是什么概念?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金瓶梅》,其实是讲明代的事的,号称是讲宋代的事,但实际讲的是明朝社会的基本现象。《金瓶梅》里头西门庆的妻妾就是潘金莲啊、李瓶儿啊、吴玉良啊、宋雪娥她们这些人在一块儿吃饭就用一贯钱。这一顿饭包括什么呢?一只鹅、两只鸭子、一些配菜,然后一笼点心,这些就值一贯钱。那再跟大家讲个事情,很多人说《金瓶梅》是坏书,不看,虽然自己有时候也想翻一番,但是考虑到家里有小孩,不能翻。有一本书一定可以翻,这个《红楼梦》一定可以翻,对不对,家里有没有小孩都要翻翻这本书,有小孩尤其要翻翻这本书,因为这属于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一贯钱是什么概念?像晴雯那样的丫头,大家都知道贾宝玉丫头里面最厉害的是袭人,贾母送给他的,但是最得宠的丫头是晴雯,晴雯那样的丫头一个月的月钱是一贯,就这个概念。好,一贯以下杖七十,如果你这个官员收受贿赂手受到一贯钱以下那是打七十大板,如果达到八十九处以绞刑。想想看什么概念啊,按我们想真是没多少钱就处以绞刑了。而监守自盗是不分首层以赃罪论一贯以下杖八十,四十贯处绞刑,都可以想想这个刑罚是很厉害的。《大明律》作为国家基本大法已经这么厉害了,朱元璋还觉得不够,在法律之外,他又有他那个时代,就是洪武年代的惩罚标准,这是皇帝的命令,不是法律,皇帝的命令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呢?以大诰表现出来的,大诰一大诰二编大诰武臣,朱元璋一共弄了四个大诰,讲的全是案例,这个案例就非常非常残酷,超过《大明律》了,残酷表现在哪?第一个酷刑,什么凌迟啊、枭首啊、抽肠啊,把人家肠子抽出来洗澡。我们现在中央也讲洗洗澡、照照镜子,那时候怎么洗澡,现在不这么洗澡法,那时候怎么洗澡?把那个人绑在木板上,然后往下浇开水,然后用铁刷子刷,那叫洗洗澡,酷刑,跟今天洗澡不一样,全世界也就那时候的洗澡最可怕了。酷刑说起来很恶心,我不说了,那就说一个数字吧,当时在大诰里头,贪污六十两白银是剥皮实草,把人直接皮给剥下来然后把草塞进去,就到这样一个程度,明朝。

古代这样干,是有道德上的反腐,官箴啊等等这些事情表现出来的;有制度上的反腐,是用监察制度和考克制度;有司法上的反腐,用非常我们现在看起来很残酷的法律,我们现在真没那时候残酷,我们现在是对老百姓更厉害,对官员不厉害。同样财务犯罪,老百姓偷钱是一千块钱起价的,一千块钱一下就算了,一千块钱以上就可以徒刑了。官员犯罪多少钱起价?5000啊,最低是5000,如果贪污4999,没事了,跟古代是颠倒过来的,当然各地有各地的执行标准,这是讲的是最低额度的。唐朝也好、明朝也好,比这个第一要严格,第二是倒过来的呀,官要比民惩罚的厉害。效果是什么?有没有好的效果?有,好的效果就是“有见理明而不枉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官员就形成这三个类别了。第一类我特别明白事理,你不管怎么样让我拿这个钱我也不拿;第二类我非常珍惜我的名声,我不随随便便拿钱让人说我不好;第三类就是有非常多的人是害怕法律处罚,害怕官丢了,所以不敢拿。举例子,所谓“明事理而不枉取者”,举例子可以举谁呢?可以举东汉的杨震,我相信在座有很多姓杨的同志,杨姓是可以为他感到骄傲的,杨姓现在的宗祠就是杨震这一支叫四知堂,四知堂怎么来的?为什么杨家的宗祠叫“四知堂”,其他的叫杨家祠堂李家祠堂,人家杨家的叫“四知堂”,为什么?杨震做官的时候,到一个地方去做官,有他的一个门生,就是他推荐做官的那样的人叫做门生,趁着晚上给他送来十两黄金,说:“你看,座主,你现在是路过我们这个地方”,他不是做官到这个地方,他是路过这个地方,“你过去保举我当官我是感激不尽,现在我有点钱了,我送你十两黄金。”杨震说:“我坚决不要”,这门生误会了,以为他怕人知道,说:“您看天这么黑,我来您家的时候很小心,你放心,绝对没有外人知道。”杨震说:“怎么叫没有人知道呢?天知、神知、子知、我知。”我们现在说的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从这来的,天知、神知、子,就是你,你知、我知,你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坚决不要,这叫明事理不枉取。再讲“尚名节而不苟取”,这个人很在意自己的名声,举谁的例子呢?我们举北魏的时候崔光的例子,为什么崔光就爱名声,现在姓崔,我估计有姓崔的同志在这,现在姓崔没什么特别的骄傲感吧,现在姓习很骄傲,现在姓崔没那么骄傲。但是北魏的时候不一样,北朝崔卢李郑四大姓这是贵族,大贵族,所以姓崔本身是一件很有品位的事,自己很自豪的一件事,是汉人、贵族的代表。但是北魏大家也知道是少数民族的天下,是鲜卑族的天下,娶了一个人姓胡,当然汉族的女子,胡太后,胡太后也是一个有少数民族豪迈情怀这样一个女性,做事情比较潇洒比较随意,有一天带着自己这些大臣到国库参观去,参观一看国库里藏的布很多,就让大臣随便拿,你们一共一百多人嘛,拿也拿不完。这么好的事大家都拿呀,拿到什么程度?有个尚书令,拿的太多的布回家了,结果一下子没抱住,摔了一跤,把脚都给崴了,大多数人都是能拿多少拿多少,只有崔光就拿两匹布回去,左手一匹右手一匹,非常特立独行。胡太后就问他了,说别人都多拿呀,我让你们随便拿,你怎么就拿两匹呢?崔光淡淡的给她讲了一句话“臣只有两只手,当然就拿两匹布。”您赏赐我不好意思不要,但是我是大贵族我清高,我看不起这种行为,所以我拿两匹意思一下就够了。那当然“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就不用举例子了,像明朝初年吏治好,为什么?大多数是这种情况。有没有好的效果?有,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的一延续,每一个朝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总能统治200年上下,像唐朝都将近300年,两汉加起来400年,元朝比较差劲是不到100年,都能统治这么长时期跟反腐的举措是有关系的。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中国古代的廉政之。什么意思呢?有好的效果,但是解决没解决根本问题呢?做了那么多事没解决,朱元璋曾经说过一句话很有代表性很感慨,他说“吾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我要把那些贪污的、受贿的官员给除尽,可是我剥皮实草这样的事都干过了,早上死了一批人晚上就有人重新犯罪。朱元璋是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不是,事实摆在这,论证了他这句话,朝杀而暮犯,贪官层出不穷。我们让事实说话,选的是《册府元龟》,《册府元龟》这本书的记载,先秦时期记载在史书里的贪污的案例是78起,从秦朝到五代460起,那有人说之后怎么不记了?《册府元龟》就记到那时候,我们看到的趋势是什么?先秦78起,秦至五代460起。那后来没有一个书统计这个案例了,怎么样考虑以后还有没有贪官呢,以后绝对照样有,比如说我们拿明朝郭桓案,这是明朝朱元璋洪武十八年的一个案子,其实就是户部吏户部侍郎郭桓去贪污官粮这样一件事,这个事情涉案的官粮是多少?是两千四百多万,那就涉及到一个数字,一是多少,明朝的一是现在的92-94公斤之间,两千四百多万官粮,大家可以想象他贪污了多少官粮。那好这个事情就开始追查,追查来追查去发现六部侍郎吏户礼兵刑工六户侍郎全部涉案,所以最后的惩罚是六户侍郎以下统统处死。当然六户侍郎是他们不能再犯罪,肯定跟地方勾结,地方再层层查下去,凡是跟粮食有关的部门其实几乎没有幸免的,最后死于此案的官吏是多达数万。一个贪污案,最后牵扯出几万人,不得了。清朝一样。我们现在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出自于清朝。虽然后来没有统计了,但是我们知道贪污的案子是绝对层出不穷,这是我们从数字上多少起来讲。

再看贪污的东西有多多,有多多呢?我们有人讲中国古代有十大贪官,有人讲有五大贪官,有人讲四大贪官,我们一个一个讲没时间,我们找三个人做代表。第一个唐朝大贪官元载,第二个明朝大贪官严嵩,第三个清朝大贪官和珅。元载贪污多少东西?贪污的东西都邪性,现在看太神奇了,他贪污的是500两钟乳石,就是能做药的,补肾、补肺,一个很温和的一个补药,还有八百胡椒,胡椒就是我们做调料用的胡椒。贪污这些东西干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人贪污胡椒对不对,唐朝为什么贪污胡椒?舶来品,从西域过来的从波斯过来的,现在西亚过来的,那当时就相当于现在贪污一个什么江诗丹顿的表,路易威登的包等等就这些东西了。舶来品贪污了八百胡椒,第一是因为舶来品很珍贵,第二是因为唐朝主要吃什么肉,吃羊肉,羊肉这个东西当然每个民族有自己的吃法,可能穆斯林同志不觉得羊肉膻,我们通常汉人觉得羊肉有点膻味,那好,用胡椒来冲淡一下,综合一下。贪污八百胡椒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事情。那好后来跟严嵩一比小巫见大巫了,严嵩是贪污多少?严嵩是金32960两,三万两千九百六十两,那时候金和银的比价是多少?乘八就对了,严嵩那时候乘八九对了,银是2027090两,200万两,其他珍宝预计数百万,超过皇室珍藏,实称富甲天下,那其实大家还没感觉,我说国库大家就知道了,那个时候明朝的国库藏银一般是多少?藏银是400万两,亏空的时候不算,200万两的时候也有,正常的年头国库藏银就400万两,差的时候200万两,那还不算金子还不算珠宝,什么叫富甲天下,这就是。那再看清朝,我刚才说他贪污的数字是跟国库差不多,整个这样讲跟国库差不多,那和珅就比国库还多了,和珅贪污的那些东西已经估价的26项是折银两亿贰佰三十万两,未估价的83项约折六亿多两,总共是八亿两白银以上,而当时清朝的全部财政收入是七千万两白银,就是估价部分是清朝三年的财政收入,如果加上未估价部分是清朝十年以上的国库收入,越来越贪。

为什么官员都这么贪?法律那么严为什么官员还这么贪?第一个得说中国的官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个和他们贪有关系,什么历史转折呢?早期的官员贵族出生,后期的官员科举出生。这有什么区别?贵族出生当官是说他们家里本来就非常非常非常的有钱,因此这些人相对就会比较清高,比较视金钱如粪土,举例子《晋书殷浩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家都知道是贵族势力很大的,刚才我们讲崔卢李郑也是这个时代的,有人就问李殷浩说:“将立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我们现在也有这说法,说你要是梦见棺材那就是你要当官,你要梦见粪土、粪便那就说明你要发财,有人就问他:“这么解梦有什么道理呢?”大家看《周公解梦》是怎么解的,殷浩是这样解的“官本腐臭,故将梦官而附尸”,为什么你要当官就能梦见棺材,棺材里是装着尸体的,他代表着官啊,官本身就是很腐臭的这种东西,所以你要当官了你就会先梦见棺材,其实指先梦见尸体。“钱本粪土”,所以你要将要得到钱的时候,你就先梦见粪便,时人以言明言,大家都觉得这个殷浩牛的不得了。什么意思呢?他确实是视金钱如粪土,视官员如腐臭,为什么?他有这个本事,有这个天分,这天分就在于他生在了世代的大贵族之家,他们家有的是钱,他们家也不在乎当官,其实是世世代代当大官。所以那时候相对来讲,官员倒没那么贪,真的是这样。后科举时代就不一样了,科举时代什么出身?这首诗,劝学诗说的最清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有人说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强音,确实是,不论出生论本事,但是他也产生一个问题,但是当官的人很多是田舍郎出身、农民家子弟出身、市民家的子弟出身,大家知道不知道,供养一个科举出生的人要花多少钱,没法算,你说供养一个科举出身的人纸钱、笔钱、先生的钱,这些都可以算出来,不能算的是什么?一个小伙子一旦决定念书而不是种地和做生意的话,这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信不信?我就常跟我的学生讲,我说我不知道你们未来干什么,但我知道你肯定当不了农民工,当不了科学家。为什么当不了农民工?我说你们长期念书,从6岁小学算起,研究生的话念到二十四五岁,研究生刚毕业,二十年的时间就培养了你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算你非常没有职业选择的特殊爱好,想让你重新种地,对不起你不会了,不仅不会你的身体还非常的弱,你三年以后还不会五年以后还不会,十年以后你永远种庄稼不如一个真正的庄稼人。当然当不了科学家是因为我们学生都是文科生,文科生头脑训练,没身体训练当不了农民工了,你的头脑训练让你当不了自然科学家。古代也是一样,一个科举考生,你要是家庭想培养一个科举考生意味着什么?你内心要有这样一个坚定的认识,考上了固然好,考不上这人就废了,一辈子家里得养着他,宗族得养着他,所以呀这个田舍郎成为官员之后,往往在金钱的欲望上比贵族的要厉害一些。刚才我们讲三大贪官,元载出身卑微,从小爸爸就死了;严嵩出身卑微,很小爸爸也死了;和珅出身卑微,很小爸爸也死了,都是这样,苦出身,没见过钱,想回报家族,所以有这个问题。这是事实,官员正常的工资不足以支持这些。现在我们说凤凰男也是这个问题,凤凰男要回馈家庭,对不起哥哥对不起姐姐对不起弟弟对不起妹妹对不起爸爸对不起妈妈对不起叔叔对不起大人,什么都对不起,最后都得给钱,但是钱从哪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的问题,皇帝他也爱钱,皇帝爱钱为什么就会让官员也爱钱、爱财?孟子这书里写过一句话,孟子跟齐宣王之间的对话,非常有趣。孟子想要教齐宣王学好,齐宣王给孟子打预防针说你别教我这些,我学不好,为啥?寡人有疾,我有病,有什么病呢?寡人有疾,寡人好乐(yue),有人说这是好乐(le),无所谓,“寡人有疾,寡人好乐;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你别教我,我本身就喜欢玩乐、喜欢听音乐、喜欢享受,我还喜欢钱,我这个皇宫里堆的钱越多越好,我还喜欢小美人,这个小美人越多越好。孟子当然说的很好听,喜欢这些没关系,与民之就行了,与民同乐就行了,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皇帝要是喜欢这些东西那他就很难和老百姓一块喜欢了。比方说咱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杨贵妃,那是唐玄宗喜欢的小美人,喜欢到什么程度?光给贵妃的衣服上绣花的人就多达七百人,织布不算,裁衣服不算,缝不算,光往衣服上刺绣的人就是七百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大家都知道,那杨贵妃所有的亲戚都要养起来了,养起来养到什么程度?动辄给脂粉钱,虢国夫人一个人给脂粉钱,皇帝一赏就赏一百万,一百万钱什么概念呢唐朝?唐朝的时候唐玄宗的时候一斗米是二十文钱上下,一斗米能让正常人吃一个星期,是二十文钱。给杨贵妃的姐姐的脂粉钱,杨贵妃就不用说了,他姐姐的脂粉钱一百万,什么概念?寡人有疾的话那他肯定缺钱,为什么皇帝缺钱官员就得贪污?因为中国古代国库和皇帝的小金库是分开的,有国库有私库,皇帝赏赐这些钱不能从国库里拿,要从小金库里拿,小金库怎么来的?很多都是地方贡献。那好你地方都贡献到国库去了,皇帝看不见,给皇帝了,皇帝看的见,以后就提拔你。那一个官员想额外给皇帝贡献,那钱哪来?正常的赋税收入都得上国库,那他得从其他渠道来。所以皇帝爱钱必然就导致官员就爱钱,官员爱钱才能升官,那官员就都去追逐这个钱了。所以皇帝反贪官,他落实到具体利益上的时候又不反了。这就是《左传》里说的那句话“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他给你钱了你不仅不处罚他,反倒宠爱他,这样的事出现了国家就要失败了。

第三点更厉害,第一点我们说中国的有些官员对钱的追求是出于,怎么说呢,实际上他需要花钱,第二个是说皇帝爱钱,实际上执法是不严格的,真正贪污犯他可能比较喜欢。第三个更要命,第三个是什么呢?皇帝对贪官持一种极其暧昧的态度,暧昧到什么程度?我估计大家看不清楚,讲一讲吧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苏绰定律,苏绰是什么人,苏绰是西魏时期的一个汉族的也是世家大学的,但是他决定和少数民族的皇帝和宇文泰合作,西魏后来成为北周,北周成为隋,隋成为唐,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苏绰是西魏的一个大臣,当时他决定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皇帝又不太会治国,他呢是世家大族比较会治国,皇帝就问他,皇帝叫宇文泰问他“国何以立?”国家怎么样才能建立好啊,苏绰说“具官”,任命官员就能治理好呀。大家一听这个好像跟我们原来说的没有区别,明主治吏不治民嘛,用官员就治理好了,关键看他后来怎么解释,这个宇文泰少数民族不懂得怎么治理官员,说何以具?怎么样任用官员呢?苏绰说用贪官弃官,要用贪官还要抛弃贪官。宇文泰作为皇帝很不明白,就问他怎么贪官,为什么要用贪官呢?苏绰回答说为君者以臣忠为之大,臣忠则君安,君安则社稷安,然无利则臣不忠,官多财寡,奈何?说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啊?一个国家一个皇帝最希望大臣是忠,如果臣子忠了不谋反了,皇帝就安定了,可是如果臣子不能得到好处他就不会忠。那现在我们国家有这么多的官,这么少的国库财政,怎么才能给官员利益呢?光发国库里的钱是不行的,怎么样才能用利保证他忠?苏绰说,与其权,以权谋财官必喜。国库里没那么多钱给官员发工资,不足以让他得到利,但是只要你给他权利,让他用权利去谋取财富,官员就一定高兴了,官员高兴了就忠臣于你了,忠臣于你了国家就治理好了,他是跟皇帝这么解释的,宇文泰还没听明白,说虽然官得其利,寡人何所得啊?那照你这样说官员是得到很多好处了,得到钱了,用权来换钱嘛,寡人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呢?苏绰给他解释了,官之利,乃君权所受,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那你还不明白吗?官员得到这些钱是从哪来的呀?从权利这得来的;利是从哪来的呀?你给的,所以只要你让官通过权得到钱,官就一定忠于你,所以要用贪官。宇文泰很感慨,说“善”,你说的好,然则贪官既用又罢弃之,何故?你刚才说用贪官反贪官,用贪官为什么用我明白了,贪官贪污了钱才能忠诚于我,忠诚于我我就好了,这点我明白了,但是为什么要反贪官呢,苏绰就跟他讲了,天下无不贪之官,贪莫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异己者,以肃贪之名弃之,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一也。为什么用了贪官要反贪官,很明显其实你可以用肃贪的名字、名义来打击一己你明明觉得这个人不忠,但是你不要以不忠之罪来打击他,政治歧见打击起来不好听,但是你说他是个贪官,这不就好了吗,贪官打击掉了内可安枕,在内其实他是不忠于你,你打击他了,现在打击掉了你就可以睡觉睡的很好了,外得民心,在外还可以收拾民心,人家说皇帝反贪官多好啊,此一也,这是反贪官的第一个好处。其二,官有贪图,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恐则愈忠,是以弃罢贪墨乃驭官之术,反贪官的第二个好处是什么,造成一种高压态势,大家觉得皇帝在反贪官了,可其实都贪呢?所以你要是反他的时候,对他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而越发的忠诚于你,通过忠臣来换取你对他贪污的谅解,这样还造成了一批忠官,这就是驭官之术啊,所以既要用贪官也要反贪官。皇帝就问他了,清官呢?苏绰就说了,倘若国中之官皆清廉,民必喜,然则君危矣,皇帝说你老让我用贪官,我用清官怎么样,苏绰说用清官老百姓倒是高兴了,可是你就危险了,宇文泰问他,为什么呢?苏绰说了,清官或以清廉为恃,犯上非忠、直言强项,君以何名弃罢之?弃罢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多可用也。不用解释了,清官因为清廉他没犯罪啊,没犯罪他就想直言,直言你就肯定不高兴,你不高兴你就要杀他,杀他老百姓就不干了,老百姓不干了最后国家就危及了,所以清官多不可用也。好,皇帝明白了贪官可用,清官不可用,接着皇帝又问国有大贪而民怨愤激者何如?你让我用贪官可是贪官太厉害了,老百姓都骂,怎么办?苏绰说杀之可也,减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真要贪到一个特别高的程度了,老百姓都骂他了,你就杀他嘛,杀他然后把他的财产没收嘛,没收了第一个好处是民怨就平息了,老百姓都说好,第二个国库又充盈了,你何乐而不为啊?所以最后总结是什么?“用贪官以集其忠,弃贪官以肃一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公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为什么在皇权政治之下贪官不能肃清,我们刚才讲两个方面的道理都不如这方面的道理厉害,皇帝动机不纯、用心不良,对他来讲,他的权力才是第一位的,那么大臣的贪和权利如果没有直接发生关系,如果没有直接威胁到统治的时候,他对贪污是存在着一种术上的管理的,如果皇帝都这样,那么制度和法律还有什么用?宋朝杯酒释兵权不是最明显的?赵匡胤黄袍加身,石守信他们这帮人帮他,帮他完了,赵匡胤把他们到一块儿,说我天天睡不着觉,石守信他们问他了,说你为什么睡不着觉,赵匡胤就说要是有一天士兵也把黄袍披你们身上我可怎么办啊,石守信非常惶恐,以为皇帝要杀他了,马上就跪下了,说陛下给我指条生路吧,赵匡胤怎么说的,你们莫若罢去兵权,到地方去多买良田多买歌儿舞女,欢乐一生多好啊。好,你看在让他得钱和可能让他对皇帝形成威胁之间,皇帝选择千万别给他形成威胁,不惜用让他贪污的形式来保证他的忠诚,这就是历史事实。所以我们想说在君主专制时代,贪污是永远反不完的。

最后我们一两句话讲最后一个问题“历史的教训”,中国古代有清官有贪官,一般的样子是王朝初年的时候清官多、贪官少,王朝越到后期,清官越少、贪官越多。一个皇帝也是早年的时候清官多、贪官少,晚年的时候清官少、贪官多,反也反不过来,制度也不行,法律也不行,道德教育还不行,最后我们看到了什么问题,看到的问题我们还得接到我们熟悉的历史上来,中国共产党在取得革命胜利之前,毛主席和黄炎培的著名对话,黄炎培就讲,历朝历代其兴亦浡焉,其亡也忽焉。老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共产党掌权了怎么办呢?毛主席讲我们找到了这个办法了,我们的办法是民主,是民主监督。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民主监督之上必须加一条叫天下为公,如果永远是皇权思想,如果是皇权政治,如果把国家认为是一己之私利,就不可能真的取得监督的效果,因为毛主席说的民主监督在古代有人实践过。谁实践过呢?唐朝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设那个“”,就是意见箱,来打击敌,意见箱还有一个功能也来收集老百姓对朝廷的意见,那收集来收集去,不是最后还是谁忠于武则天谁就当官,谁要谋反就杀头,不管清廉与否吗,对不对。明朝的时候也是一样啊,明朝朱元璋就规定,允许良民将害民之官吏绑缚赴京治罪,你看多厉害,老百姓要发现自己村长、乡长搞土地财政把地都卖了不给农民钱,允许谁?允许老百姓到那就把他绑起来,绑起来就把他弄到京城来治罪,而且说谁敢阻挡,其家族诛,谁要说老百姓他绑这个官了,你在路上设卡、抓他,被皇帝知道了,全家、不是全家,一个族,整个一个宗族全部要被杀掉。所以我想说呀,第一原则一定是天下为公,不要讲苏绰那个定律的时候才可能让监督有效果;第二个民主必须是有效民主,我们现在也讲民主监督,这个无论如何是对的,中国古代讲民主,但是他讲不起,为什么?技术条件有限,老百姓没有办法让自己的心声被官员、被朝廷知道,现在我们有那么多的技术手段,微博啊、微信啊、报纸啊、媒体啊这些,如果能造成一个更广泛的参与的局面的话,也许毛主席所说的这个长治久安的局面就可能实现,我们都期盼最后得以实现,谢谢!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