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周南视点
 
李季莲“新疆舞蹈”演讲实录
 发布时间:2013-12-26 19:31

李季莲(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谢谢!非常荣幸接受湖北省的邀请,来到湖北,给我们武汉的朋友们介绍新疆舞蹈。在此,首先感谢主办方为我提供这样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另外同时更要感谢的是各位今天来听讲座的朋友们,大家放弃了休息的时间来关注新疆舞蹈,谢谢你们!

这两天和湖北省省图的朋友们在一起,了解到了省图的几个“最”:一个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图书馆;第二个是最早开讲坛的图书馆;第三个是办讲座次数最多的图书馆。据说到今天为止,已经办了1500多场。现在全国各省的图书馆,都在向湖北省图书馆学习,像我们新疆也在开文化讲坛,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所以说我能够接受到这里的邀请,首先我自己非常的欣慰和高兴。那么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新疆舞蹈”,说到新疆舞蹈,喜爱的人是很多的。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开会,到每一个城市我都发现,城市特别是广场舞蹈,有很多的男女老少都在跳新疆舞,他们很喜欢,因为新疆是闻名中外的歌舞之乡。在我们所有人的概念中,一提起新疆,首先在人们眼前浮现的,就会是新疆歌舞的身影。但是,对于新疆舞蹈它的来源和它的种类、以及它的风格特色了解的人,还不太多。那我今天就是想借这个机会,通过今天这个讲座,使朋友们对新疆的舞蹈,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达到一个宣传、促进舞蹈文化的交流目的。下面我们就转入正题!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为媒介,通过节奏化、韵律化的人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和观念的一种艺术形式。新疆因为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中枢地段,是一个民族迁徙的走廊,而且是一个东西方文化对话、交流碰撞的地方。从历史上来讲,新疆的民族活动是最多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像塞人、月氏人、乌松人、羌人、匈奴人、汉人,还有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锡兰人、蒙古人,这些分别操印度欧罗巴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语言的东西方人种,都曾涉猎过此地,留下了各自的文化积淀。在18世纪60年代以后,清朝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的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了满族、锡伯族等官兵驻防新疆,这些人又成为了新疆民族大家庭中新的成员。以后呢,又有俄罗斯、塔塔尔这些民族迁移新疆。在经历了迁徙、融合、分化——这些历史过程以后,到了19世纪末,新疆就有了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柯尔克孜族、满族、锡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这十三个世居民族。新疆在05年的人口普查中,据说已经是55个民族成分,在2000年以前是47个民族成分——那时候统计的数字,最近说是已经有55个民族成分了。我刚才说的这13个是世居民族,所谓世居民族就是它在新疆有聚居的一个分布区域,比如说一个县、一个乡,最小到一个乡。这13个民族,形成新疆新的多民族分布格局。自古以来,除了刚才说新疆是一个民族活动最多、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它还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那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先后沿丝绸之路东传新疆,和当地的原始自然崇拜一起在各地流传。

我们都知道,佛教早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入西域,所以它给西域文化非常大的影响。佛教是源于印度的,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西域受到了本地文化的补充、再造和发展以后,形成了西域特色的佛教,又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影响。东方的中原、南方的印度、西方的波斯巴比伦乃至希腊罗马文化,也曾经对西域文化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为西域的文化增添了很多新的因子。所以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地理的情况、历史的情况、宗教的情况,这些原因使西域成为了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它打上了文化特征,什么特征呢?就是文化综合性的烙印。而新疆的各民族又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植根在这块土地上的,多姿多彩的新疆各民族舞蹈艺术,就是在这么一个生态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我今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一下新疆舞蹈溯源,第二部分讲一下新疆各民族现当代的民间舞蹈。

新疆舞蹈溯源,我们也是从两部分走,第一部分是原始舞蹈,第二部分是西域舞蹈,西域乐舞。说到这部分,时间的关系,主要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西域古代的一些舞蹈情况。在远古时期,居住在古代新疆的先民们,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发现的大量岩画中,可以得到比较生动的反映。中国是个岩画大国,据了解新疆的岩画在全国是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省区之一。据新疆文物界考古专家统计,新疆迄今为止有四十多个县发现了岩画。新疆地区的岩画,不管是从它的形式还是内容,可以说是古代人类物质与生活艺术的一个缩影。它形象的记载了原始先民的生殖、性爱、征战、劳作、庆典、宗教祭祀、图腾崇拜、文化娱乐等很多的生活场面,而其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就是各种舞蹈动作的形象。从形式上讲,有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从内容上讲,有原始宗教礼仪的、有动物模拟的、有狩猎的、征战的、牧放的等等。新疆天山一带,西至伊犁东至哈密,各个山系支脉都遗留了很多古代的舞蹈岩画。我们今天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新疆的,也是举世瞩目的康家石门子岩画。康家石门子岩画高有九米,岩画的画面长有十四米,面积是120平米。其中刻有大小不同的舞蹈表演者二三百名,动作很规范,刻的人物大的高的有2米多,小的不到20厘米。而且这个动作不光是规范,还很生动,整个的动作是屈膝扭臀,还有就是昂首。另外它的画面上,男女区分很厉害,男的都是浓眉大眼阔嘴,女的显得很婀娜多姿、线条很好。这个康家石门子岩画,在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如果大家到新疆去,我建议你们去一下那,很值得一看,这个当时确实是震惊中外,非常著名的一副岩画。有学者认为,康家石门子岩画不仅是一副罕见的,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生殖崇拜舞蹈,还是一副大型的原始宗教礼仪祭祀画面。它反映的是处于早期社会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而且画面上多种男女媾和的画面,不仅仅是反映出了一个传宗接代、繁衍部族的中心思想,更重要的也向后人展现了一个原始舞蹈的另外一个源头。对此,我们新疆著名的考古学家王鼎华先生,在《新疆文物》上专门撰文评述了康家石门子岩画,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看。他说“这幅岩画不仅是为我们提供一副难能寻求的、原始社会的大型舞蹈画面,填补了新疆北部地区舞蹈史研究的一些空白,而且对研究原始舞蹈的起源,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新资料”。有专家论证认为,这是距今三千年的塞人的遗存。刚才我说的舞蹈动态,大家可以通过这个画面看出来,屈膝扭臀,而且动作都是统一的。

下面我们讲西域乐舞,西域各地历来盛行乐舞,对歌舞艺术的喜爱,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习俗,也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汉代以后,西域艺术进入了一个领悟融汇八方于一体的时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了成熟,到隋唐的时候,达到巅峰。在这个时期、这个阶段,闻名遐迩的龟兹乐舞也应运而生,我想崔老师讲课的时候也提到了,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可企及的规范。龟兹乐舞的影响,不光是波及到了大半个世界,更重要的是它和高昌乐、疏勒乐、伊州乐、西凉乐、于阗乐、悦般乐这些西域乐舞,风靡朝野。当时占隋唐宫廷八部乐十部计半数还要多,深刻的影响着中原文化,给华夏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四世纪起,中原到处可闻胡舞铿锵之声。到了隋唐时期,西域歌舞热遍及全中,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出现了“臣妾人人学环舞”的这种动人情景。那么西域乐舞为什么魅力这么大,渗透力这么强?我认为它主要是因为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征。在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里也提到了,“龟兹乐舞,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我觉得它的这种影响力、渗透力、辐射力,跟它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很大关系。我们刚才说隋唐时期,西域歌舞热是遍及全国,其实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疆歌舞又是第二个高潮,也是全国都在学新疆舞,到处都可以看到。近些年来,我也看到了,全国又在学新疆舞蹈,说明它的这种艺术魅力还是很大的。

我们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域乐舞的代表——龟兹乐舞。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一代,是丝路北道重镇,也是西域政治文化的中心。西域乐舞历史很悠久,主要是包括音乐和舞蹈两个部分。据文献记载,西域龟兹乐队规模很庞大,乐器很丰富。它的乐器有二十多种,它的舞蹈一般是四人一组,也有单人、双人和集体舞。龟兹舞蹈动作是很丰富的,技巧也是很高超的,这是文献上有记载的。在杜佑的《通典》中有生动的描述,这一段描述也是讲舞蹈和音乐的,都采用的一段:“皆初声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但是可惜的是对我国乐舞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龟兹乐舞音响方面的资料,在漫长的历史中,可以说已经湮没无存。后来我的老所长周吉先生,也是全国著名的音乐学家、民族乐学家,他写了个《龟兹余韵》。我听到现在,就这个《龟兹余韵》还靠点谱,因为确实是没有什么你可以依据的东西了。但是所幸的是,多种多样的乐器、优美动人的舞姿、当时当地的民族服饰和演奏时的生动形象,还部分的保存在新疆千佛洞的石窟壁画中。在新疆库车县、拜城县和新河县,现在有五百多窟佛教石窟,和一万多平米的壁画。在这里头,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比较生动的龟兹乐舞的形象。这些形象向后人展示了,龟兹乐舞的基本动态,可以说为研究龟兹乐舞提供了比较生动的、可依据的资料。现在画面上看到的,就是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八十三窟的,已经破坏得很厉害了,有点看不太清楚,这个舞蹈者,很优美的一个舞姿。这是七十七窟的一个舞伎,这是八窟的一个舞伎,是白描图。除了壁画以外,在出土文物中,也有很多可以依据的形象资料。把龟兹乐舞的特点给大家归纳一下,龟兹乐舞从壁画上来分析,它的上肢舞蹈动作比较多,另外一个它手拿道具的舞蹈比较多,舞姿变化很多,另外据分析,它这个旋转和跳跃动作很做。这和我们现今的维吾尔舞蹈上肢动作丰富的特点,还有拿道具跳舞的动作,这样一些情况,非常的相似。现今的维吾尔舞蹈里面有很多西域舞蹈的遗存,但是它不一定是对等的,不是它等于它。很多人写文章说,现今的维吾尔舞蹈是过去的龟兹舞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它有很多它的遗存、成分在里面,但它不等于它。我们生在新疆的汉族,我也动得挺好的,这是颔首、弹指的特点,另外一个新疆到现在为止,它的道具舞也很多,比如说腰带、顶碗、打萨把依、石头舞,也很多——这体现了龟兹舞在今天的延续和遗存。

下面我们再说出土文物中的龟兹舞蹈。在新疆各地的出土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和歌舞艺术有关,我们拣重要的说。一个是库车县龟兹舍利盒乐舞图,还有出土于吐鲁番地区高昌古城高昌古墓、阿斯塔纳古墓的乐舞绢画、纸画,还有在和田一些遗址里出土的乐舞雕塑,还有切木县古墓,还有鄯善县洋海古墓的一个箜篌等等,有很多。今天给朋友们介绍的,是刚才说到的在库车出土的舍利盒,就画面上这个。这是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苏巴什古寺遗址挖掘的时候,发现了一具舍利盒,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个舍利盒是为佛教僧侣盛骨灰的一个容器,关键是它的盒身、盒盖、盒壁上,有非常生动的一副乐舞图。这幅乐舞图由21个人组成,前面的两个人我们叫领舞,身后插着羽毛,在前面一男一女,他们后面有六位手拉手头戴面具的舞蹈者,再后面有一个赤膊的、戴猴面的独舞者,然后他的后面是一组乐队,乐队后面又是一个戴猴面的独舞者,他的身边还有三个小孩围绕。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出,他们的舞姿各异,盘腿的、屈腿的,很生动,尤其是这个戴猴面的舞姿更为生动,从他飘起的下颊,感觉他是做了一个旋转运动。我们知道拍照的时候,如果你不转起来,衣服怎么也飘不起来,他显然是在做一个旋转动作。需要注意的是,这六个舞蹈者和两个持棍的独舞者,都是头戴各色面具。因为面具舞是古代西域普遍流行的一种舞蹈,所以说据传一个被称做苏幕遮的舞蹈,就是以戴面具为显著特点的。那么新疆有个著名的学者,他是研究佛教的,也是研究龟兹石窟壁画的,他也认为从舞者头戴各型面具和这种氛围看,是一副典型的苏幕遮乐舞图。什么是苏幕遮呢?它是古代龟兹人祈求丰年、禳灾灭祸的一种假面狂欢歌舞戏。唐代僧人慧琳,在他的著述《一切经音义》中记载,“‘苏幕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麿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这说明了苏幕遮是出自龟兹国的,文献上是有记载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一定是舞者头戴面具,扮着动物和鬼神的形状,然后以互相播洒泥水为表演。除了这个文献,另外在《酉阳杂俎》也有记载,“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这些史料的记载和洞窟壁画、出土文物互为印证。它互为补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龟兹古国乐舞艺术繁荣发达的佐证。这是我们讲的舍利盒。

在今吐鲁番的高昌故址,这是西域连接中原的门户。这个地方,它的文化具有华夏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汇的特色。比如说有一副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饮宴图,上面画有乐官和舞伎以乐舞陪伴主人的一个画面。我们从这个画上,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呢?这个画不但反映了一个在高昌居高位的汉人的一种比较富贵或奢华的生活,它还表现出,在汉朝的时候,专职的乐官舞伎在高昌是很风行的。这幅纸画是十六国时期的作品,现存于印度德里中亚博物馆。除此以外,在阿斯塔纳古墓里还出土了大量的木俑和陶俑,都是供墓主人娱乐的一些乐舞百戏俑。比如说鼓俑、马舞俑、狮舞俑等等,都有很生动的照片,在自治区博物馆。如果你们去新疆,一定要去看一看。从这些造型上看,可以说是形象逼真、千姿百态。除了新疆出土文物中的龟兹舞蹈以外,在内地各省出土文物中,也有不少可以作为西域乐舞高度发展和东传中土的一些佐证。比如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了北齐时代的一个瓷壶,它上面就绘有西域胡人舞蹈图。大家从画面上可以看,它是五个人,中间这个人是在莲花座上舞蹈,旁边四个人有奏乐的、有击掌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人都是胡貌胡装。当然,类似这样内地出土的,西域舞蹈图像还有很多。

除了上述的新疆壁画和各种出土文物以外,在唐代还流传在宫中和民间的表演性舞蹈,可以分为健舞、软舞等等。据《教坊记》和《乐府杂录》记载,与西域有关的软舞,像《屈柘枝》、《春莺啭》、《凉州》等等;与健舞有关的,像《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等,其中胡旋、胡腾、柘枝最著名,也最有代表性。胡旋舞就是以旋转著称,现在很多人看新疆的舞蹈,维吾尔族舞蹈也是以旋转著称,它有它的遗存;另外胡腾舞就是以腾踏、跳跃著称。

上面是介绍新疆古代的一些舞蹈,下面我们讲一下新疆各民族现当代民间舞蹈。刚才已经介绍了,由于新疆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它的生存依托、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不同,那么我们把当代的新疆民族民间舞蹈,分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舞蹈文化:绿洲舞蹈、草原舞蹈和高原舞蹈文化。绿洲舞蹈文化主要是以维吾尔族为代表,包括乌兹别克族,基本上同维吾尔族舞蹈大同小异,包括乌兹别克族、汉族、回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这些民族;草原民族主要是以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为代表;高原舞蹈主要是以塔吉克族为代表。

我们先讲绿洲舞蹈文化。所谓的绿洲文化,指的是古代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中,从事农业、手工业,这些部族的文化。这些文化建立的一个基础是,一个比较丰足的、物质和多种方式基础,它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新疆的绿洲很独特,是在高山沙漠之中,在绿洲的时候,可以享受到、看到很好的环境,就是山、水、树,什么都有。但是你一旦离开绿洲,就是戈壁荒滩,要饱受烈日的炙烤,饱受风沙的袭击。自然环境非常严酷,甚至到了很恶劣、环境很严酷的一个境地。面对这样一个严酷的自然环境,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绿洲人,在他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具备了一种性格,就是乐观的性格。所以说,绿洲人对音乐和舞蹈产生了非常特殊的爱好,成为了他们生活甚至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过去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在这种情况下,舞蹈、音乐,是他们很好的宣泄自己情感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所以说,绿洲人在痛苦的时候,在高兴的时候,在丰收的时候,都会以歌舞庆祝。你想那么大的戈壁滩,他一个人在那行走,一边走着一边唱着,首先给自己壮胆,然后等于给自己找了个伴。所以他们说,你在戈壁荒滩中碰到人的时候,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什么民族,不会在乎这个东西,那都是非常热情的扑上去拥抱。他就是那种渴望,很难见到人。所以我说新疆的自然环境是很严酷的,去过新疆的人都知道,没去过新疆的人可以去体会一下。在绿洲的时候,新疆的气候真的很舒服,在绿茵下很凉爽,有山有水,但是在路上很多的戈壁滩,那真是一望无际。但是绿洲人还是很坚强,所以他们对音乐舞蹈很爱好,非常特殊的爱好,他们把它作为宣泄自己感情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首先我们讲新疆绿洲舞蹈的代表——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在新疆各民族中间,不管是音乐或舞蹈,都是蕴藏最丰厚的。我们做了几十年的田野调查,根据资料的积累和分析,我们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也分为了三大类。刚才我说,全国包括国外,更多的是国内,很多人喜欢新疆舞蹈,但对新疆舞蹈到底有些什么,可能还不一定都知道。这三类舞蹈我们分成:群众娱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宗教祭祀礼仪舞蹈;在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单人、双人、多人。基本上是这些形式,新疆除了单人、双人和多人以外,还有一种叫歌舞表演和歌表演。很多人认为新疆歌舞的表演都是歌舞形式的,实际上今天讲的是一个专业的东西,真正是又歌又舞的,就是拿帕,就是一种双人的,以唱为主,动作是辅助的。其他的一些舞蹈,都是唱的人不跳、跳的人不唱,大部分是这样。它有乐队、有歌者,但是所有乐队的、敲鼓的,他放下鼓就可以跳舞,不是像汉族的概念,乐队就是奏乐的,歌队就是唱歌的,舞蹈就是跳舞的,它所有的人放下乐器,就可以加入到舞蹈行列,所以早就说维吾尔族是孩子生下来,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个一点也不夸张。凡是去过新疆的都有这个感觉,这么小的小孩,广场舞蹈也好,从来不受任何专业训练,但跳的非常好,他绝对在节奏中,不会在节奏之外。

我们先介绍第一类,群众娱乐性舞蹈。在介绍群众娱乐性舞蹈之前,我先讲一下麦西热甫。在新疆很盛行,在这个之前,大家都认为它是一种舞蹈,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太准确的概念。它是有舞蹈,歌舞成分在麦西热甫活动中间,占有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它不完全。我们已经在2011年,把这个麦西热甫申报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现在有三个联合国项目,一个是木卡姆,一个是麦西热甫,一个是史诗《玛纳斯》,那两个都是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只有麦西热甫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什么它是濒危项目报上去的?在我们申报的时候,包括国内外的专家评审组都在问,“这个麦西热甫,我们到新疆都看的一个东西,你们怎么把它作为一个急需保护的项目上报呢?”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麦西热甫,只剩下歌舞一部分了,文化的内涵基本上已经丢失了。申报麦西热甫的时候,我们做过统计,在解放初期的时候,新疆还有131种麦西热甫,在我们申报的时候,我们动用政府的力量,就剩30种,这是多大的一个消逝。实际上,麦西热甫是有组织的、依程序举行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既是一个民间艺人展现精湛技艺的舞台,又是一个调解矛盾、维护伦理的一个带引号的法庭,也是民众习得传统礼仪、自然知识、生活经验的一个课堂,还是娱乐身心的一个娱乐场。所以说,麦西热甫是文化空间。我刚才说了,它可以在上面讲木卡姆、表演舞蹈、对诗、做游戏,它有很多很多的内容,它是一个场合。所以我们申报的时候,是以文化空间申报的。今天来的还有维吾尔族的孩子,举一下手,这么多,挺好,武汉这么大的城市,有这么好的学术氛围,给新疆又培养这么多的人才,很好。我不知道你们听你们父母说了没有,在维吾尔族民间有一句谚语,“如果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就让他到学校去;如果让孩子学习做人,就让他去麦西热甫。”听你们父母说了吗?记着啊。盛行于新疆各维吾尔聚居区的麦西热甫,种类是非常繁多的,常见的就是我们现在列的这几个:节日麦西热甫、喜庆麦西热甫、丰收麦西热甫、迎娶麦西热甫、轮流做东麦西热甫、道歉麦西热甫、请罪麦西热甫、邀请麦西热甫、刀郎麦西热甫……,还有很多很多。每一个麦西热甫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简单的说,比如说两个人吵架了,它会举办一个道歉麦西热甫,把两个有矛盾的人集中在一起,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个麦西热甫和好,很有意思。像我们现在的民主生活会,大家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形式是这样的,最后和解了,非常有意义。它还有很多,教育年轻人尊重老人、教育未出嫁的女儿到婆家去应该怎么做,有一个麦西热甫就是新娘子马上要出家了,之前她母亲给她唱的歌里都有,你到婆家以后你要做饭、要洗衣服、要照顾好丈夫、照顾好孩子……等等这样的教训。还有就是有些年轻的徒弟不尊重师傅,会举办一场麦西热甫,教育他要尊重长辈、尊重老人——这都是非常好的一些文化内涵。但是后来,逐渐的就没了,所谓的麦西热甫就是歌舞。一说麦西热甫,就是组织一个场子,大家跳着唱着就完了,这些文化内涵都没了。自从我们2010年把这个项目申报到联合国以后,现在全疆各地都在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各县上再举办麦西热甫,它内容就丰富了,不光是歌舞,还有很多像我刚才说的内容。这是麦西热甫的情况,因为我们是在武汉,在新疆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认为麦西热甫就是个舞蹈,包括我们在中央台有一个节目获金奖,呆会视频上会有,叫刀郎麦西热甫,实际上就是那段舞蹈。我现在如果带队出去参加国际的非遗节的时候,我就说如果它要这一段做巡演,因为这一段形式很好,可以做广场游行、广场舞蹈,形式可以比较灵活一些,我就说你一定要写“麦西热甫中的歌舞部分”,而不是麦西热甫就是舞蹈,不是这个概念。这一场下来,一般最少也要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这个里头有很多的内容,比如说在做麦西热甫的时候,以前都是通宵达旦的,它是一场接一场不停的,可能从下午开始,有很多的吃的,然后开始跳啊、唱啊、做游戏啊,这一场结束歇一会,紧接着下一场,通宵达旦的。它的人数也是不限的,多的时候可能是上百人、上千人这样,小的时候也可以几十人、十几人这样搞,形式也不固定。如果是在麦西热甫中间,有人违反了规矩的话,还要做一些游戏,过去真的是惩罚游戏。我们当时说游戏里面有一种叫惩罚游戏,对那些不遵守纪律的,所谓的不遵守纪律是什么呢?过去的词,现在都可能听不到了,叫调戏妇女,就是人很多他可能做了不该做的事,会把这个人拉到场地中间,让他做一些游戏,非常没有面子、非常狼狈的这样一些游戏,教育他、警示别人,你在这样的场合,是不允许你这样——从道德规范来给你做一些游戏。现在这些游戏,麦西热甫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娱乐形式了,就是大家逗乐的一个形式。

下面我们就讲一下,群众娱乐活动。先看一点视频,这是民间的一个麦西热甫场合,也是歌舞部分,你看看这个人,全是自发的,没人组织。有没有莎车县的,认识这个老人吗?不认识?叫什么?热扎耶夫。这个老人七十岁了,他是莎车民间班社的一个主力民间演员。我们每次出去演出都要带他,温家宝到日本的时候,全国带了一个组队,我们这个班社去了,他也去了。然后,温家宝总理接见了他们,并且跟他们合了影,不是跟大家一起合,就跟我们新疆的两个合影,这样一个胡子,形象很独特,总理跟他们俩合影。合影他们很激动,一个农民,不要说总理了,乌鲁木齐他都很少去,没想到国家的总理接见他,当时这两个老人就哭得不得了,抱着总理,就有一张照片,然后当时照片出来了以后,温总理亲自在上面写了温家宝,然后就指示秘书说,一定要送到这两个老人手里。这个照片通过文化部的部长,送到了新疆自治区的副主席手里,由县长带着他们两个老人到乌鲁木齐,把这个照片拿回去。在副主席办公处,两个老人说的话也非常感动,就说我们一个农民,总理跟我们照了一个像,我们做梦也没想到,我们更没想到的是总理亲笔签字,把这个照片给我们手里,这个多亲民啊。然后这两个老人也非常机灵,汉字话不好,但是也会一点,我因为经常带他们出去,跟我都比较熟悉。后来我带他到台湾演出的时候,那时候总理带他们到日本已经回来了,他说我印个名片,我说我们印名片就是一个身份,告诉人家我在这工作、我有这个电话,然后给你留一个地址,你就拿去。“你印个名片干嘛,基本没人跟你联系”,“哎,我的名片很好”,我就说你拿出来我看看,他就掏出来一块手绢,三层,我一点也不夸张,那个手绢也很旧,我说一个名片你搞这么夸张,拿出来一看我也吓一跳。那个名片背后是温总理给他们签字的照片,抱在一起的温家宝,正面大大的,他的名字。我一看就没脾气了,我说你的名片很好,肯定很顶事。他最后到哪去演出,他都把这个名片出示,我就觉得整个人非常可爱、非常淳朴。所以我现在说,他是我们民间舞蹈队的明星,每次出去演出都要带他们去。这是麦西热甫的特点,刚才我们看的画面,那个人很多,新疆举办麦西热甫不是说要专门举,它就是比如说农村里面一个喇叭一喊,或者在房顶上敲一下,今天哪个地方有个麦西热甫,很多人聚在一块搞。刚才看到那个场面,是在莎车的文化公园里头,但是也是只表演了歌舞,让大家知道这个形式。

下面讲一下麦西热甫中的,群众娱乐性舞蹈。我们只介绍两个舞蹈,一个是赛乃姆,也是维吾尔民间最重要的一种舞蹈种类,还有一种是刀郎舞。赛乃姆是维吾尔民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普遍流传于维吾尔聚居区。赛乃姆这个词是波斯语,现在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美丽的偶像,在过去的时候,也可以作为姑娘的名字。新疆有一个悲剧故事,维吾尔族有一个悲剧故事叫《艾里甫与赛乃姆》,这个故事中,艾里甫是男主角,赛乃姆就是女主角。当然在现当代,没有哪个女孩子叫赛乃姆了,我反正是没听到过,过去有这样的名字。但是我们的民间艺人,他把一种手鼓奏出来的节奏叫赛乃姆节奏,民间辨认赛乃姆是通过节奏辨认。这个节奏凡是会一点新疆舞蹈的,都会这个节奏。刚才我看饶主任带了鼓来,问了下大家,都不会。新疆的孩子都没有会打手鼓的?一个都没有?如果有,挺好,没有的话,你们还是学一学。我看农村那些小孩,手鼓打得非常好,你们才艺表演得会一点。这个节奏就是,咚哒、咚哒、咚咚哒……咚哒、咚哒、咚咚哒,在新疆一敲这个节奏,大家都知道它是赛乃姆节奏,都知道吧?知道就好,要连这个节奏都不知道,就有点问题了,真濒危了。用这种节奏伴奏的乐曲,叫赛乃姆乐曲,用这种节奏跳的舞蹈,叫赛乃姆舞蹈。那么群众娱乐性舞蹈的特点是什么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群众参与性,参与的人,既是表演者,又是观众,既娱人又娱己,更重要的是娱己,就是自娱。一般这个表演形式,大家从画面上也可以看,这也是一个围坐成圈,然后乐队或者在中间、或者在一隅,反正靠后一点,然后刚一开始的时候,有很短的一个散板,这个时候民间不跳舞,等于是一个预告,舞蹈开始了,大家注意了。然后到了进入一个有节奏的歌舞曲的时候,开始舞蹈。这个时候,没有人数场地的限制,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一个人可以跳,两个人可以跳,多个人可以跳,没有规定,累了你就下去。所以内地朋友到新疆参加的舞,一定是赛乃姆舞蹈,这个可能我们新疆有些人也不一定清楚。它这种节奏一出来,这种节奏好踩,节奏很清楚,一般内地的朋友去,有人会请你们去跳。有的时候没人请,你自己也可以去跳,这就是它的一种形式。新疆地域辽阔,维吾尔聚居区的自然环境、民族风情、自然环境,也有一些差异,所以我们赛乃姆也有不同的风格。新疆人习惯于在赛乃姆前冠以地区的名称,比如说喀什赛乃姆,喀什是一个地区;比如伊犁赛乃姆,一里,北疆,哈萨克草原文化的一个地方;哈密赛乃姆,东疆;还有刀郎赛乃姆,都是以地域名称,和田赛乃姆,叶城赛乃姆,莎车赛乃姆,还有库车赛乃姆等等,有很多很多的赛乃姆。其实赛乃姆也是一种乐器的名称,它既是舞蹈的一个大的种类,又是乐器一个大的种类。

古时候,新疆乐舞是不分家的。新疆南部是维吾尔聚居的地方,有些县甚至维吾尔族的人数,比例可以达到98%,南疆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喀什古称疏勒,库车古称龟兹,和田古称于阗,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乐舞盛行之地。那么以喀什为代表的赛乃姆是什么样?南疆的风格,较多的保留了古老的风格,动作很大方、典雅、端庄,而且身体的各部分的运用非常细致,手腕和舞姿的变化非常丰富,男女之间感情的交流比较隐晦、比较含蓄;那么新疆北部,主要是草原民族,是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以伊犁赛乃姆为代表的北疆赛乃姆,它的动作比较潇洒、比较豪放,轻快利落,特别是男女对舞的时候,比较坦然,比较外在一点;新疆东部,像哈密吐鲁番一带,跟甘肃接壤,除了维吾尔族以外,哈密地区还有很多的汉族、回族、蒙古族,其他民族的居住,以哈密赛乃姆为代表的东疆赛乃姆,它的动作幅度比较小,节奏比较平稳,有点靠近中原的风格,哈密赛乃姆的音乐也好、舞蹈也好、服饰也好,多见于汉族、满族、蒙古族民族相似的一些东西。比如它的服装,在南疆和田以外,你很少能看到对襟的衣衫、大襟的衣衫,在哈密它的维吾尔族服装就是对襟的、大襟的,而且它裙子和衣服的边,都绣有莲花这种花卉的图案;它的乐器也很有特点,一般的维吾尔乐器艾杰克跟哈密的艾杰克是不一样的,哈密艾杰克的性质跟我们那个胡琴一样,一模一样形制,都很有特点,体现了东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文化和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长期而频繁的交流以后,互相影响、融合之后的结果——这是赛乃姆。

下面我们讲刀郎舞,刀郎舞可能内地朋友都很熟的,可能你们知道的更多是四川的罗林刀郎。刀郎舞是专门用来在刀郎麦西热甫上跳的舞蹈,它虽然也是群众自娱型,应该是群众自娱型舞蹈做了一个就行,我为啥做了两个?是因为它里面的东西不相同。刚才讲了,赛乃姆是个完全自娱的舞蹈,没有队形,但是刀郎舞虽然也是群众自娱型舞蹈,可是它是有队形,而且是两人一组的对舞形式,这是它的特点。这个舞蹈,我们麦盖提县也是让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那个班社,这两个艺人,是我们国家传承艺人,这两个已经去世了。昨天我还接到一个电话,我们吐鲁番的一个国家传承人也是刚刚去世,我们现在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抢救性的东西,所以民间艺人真的是很不乐观。那么刀郎舞,也是我们把这个班社,第一次推向了全国。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了一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当时邀请了我们老所长和我,那时候我刚上任,然后他们就让我们参加这个论坛。当时我们突然想起,说能不能把这个班社带去演一演,因为平时演出都是专业的,民间艺人跟内地不一样,像陕西带出的民间队比专业根本不少,我们不行,很少让民间队出去,也从来没带过。给会议说了,本来当时不同意,说论坛会,你们演出在哪演?要不然在茶歇的时候演一下吧?我说不行,我们这个队,怎么茶歇的时候,人家在那吃着喝着我们在那演,那成了完全是个娱乐的。我是想让大家了解它,因为我们正在申报木卡姆,向联合国申报,想让这些专家学者来看看,新疆的木卡姆是这样的。后来同意了,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会场。实际上我们在申请完了以后,人家同意了,我心里就没底了。我说这些农民从来没上过台,这弄到舞台上,万一他走都走不到,好在那天就我们一家演,结果到那一开始演出,下面坐的都是中国院、中央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硕士,都是专业人员,我一心想语言又听不懂,这演出我估计可能会冷场,挺没面子的。通俗的讲,算了,已经这样了,硬着头皮上吧。结果,让我们真是出乎意料,如果有机会我一定把他们带来,在这演给你们看。这些艺人上台以后,他一点都不拘束,他就觉得到他家地头上了,他提着那个乐器上去以后,人家说要不要凳子,不要凳子,上去以后席地而坐,“啊……”就开始唱了,完全是投入到那个艺术之中。那个场子很大,我现在想不起来是有多少人,反正至少是两千人有吧,那个场子被他们震撼得一点声音没有。那种投入,节奏一打,而且刀郎音乐、刀郎舞蹈的节奏是非常强悍的,所以说他一打以后,那个上面实际山个人不多,我们一共就带了13个人,因为有经费的情况,对方要出经费,但是他真的是震撼了。我们在北京演了五场,第二场过道都站了人,那种激动啊,那些专业的文艺工作者都说,我们多少年了,没听到这种天籁之音,太朴实了、太真诚了。后来记者采访,说他们怎么唱得这么好?我说他们是用心在唱,他们把它作为一种生命的呼唤,他不是表演,他完全是投入到这个艺术当中。我给我们的演员也经常说,说你们什么时候有刀郎艺术那种投入,你们就演成功了,而不是面带12分微笑,从后面笑到前面,笑得是肌肉都僵了,下不来。他们不用啊,他们说那个眼睛老闭着是不是双目失明了,我说不是,他投入啊。现在通俗歌手,唱歌投入不是都闭着眼睛,那个艺人也是投入。总共演出了五场,最后中央院不让我们走,说能不能让我们加演,不行,人家回家种地去了,老在那演出不行。他们的专业不是演出,他们是农民,是种地,所以我们就回去了。从那以后,我们新疆的班社,开始活跃在全国很多城市的舞台上,中央台。我们回去以后,很快就春节了,然后就到中央台做节目。然后这些艺人都是明星,带出国,国外邀请函也很多。国外非常喜欢质朴的,我们现在有个词,叫原生态的舞蹈、原生态的歌,天籁之音,他们喜欢听那种。舞台上的东西太多了,大家都觉得千篇一律,现在搞评审的都说,这个舞蹈如果把服装脱了,这是哪个族的都搞不清楚。那你在民间,绝对是个性鲜明。顺便说说,这个其实是给大家做个介绍。所谓的刀郎舞,它是以流传的地区所得名,这个地区就叫刀郎地区。所谓的刀郎地区,是沿塔里木盆地西北沿的叶尔羌河和塔里木河两岸的三个县,最突出的是,麦盖提县、阿瓦提县、巴提县,这三个县叫刀郎地区。那么刀郎舞只能在刀郎麦西热甫跳,后面我会讲为什么是这样。它的起源和内容,目前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在屏幕上都有。“狩猎说”,有学者认为它是表现狩猎的过程,我说的学者是舞蹈专业的;“西域说”,有学者说它各个组成部分,有很多古代西域的遗风;“蒙古说”,少数学者认为,刀郎舞是跟蒙古族一个著名的舞蹈“倒喇”舞,跟这个有密切的关系;还有人说,也是少数人说,“综合说”,说刀郎舞的脚步是维吾尔式的,上身的动作是蒙古式的。我现在说我们的观点,就是说根据目前,因为我们做过一个课题,叫“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课题,是03年做完的。为了这个课题,我们专门沿塔里木河、叶尔羌河走了一圈,整整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整个把它梳理了一下。根据有关资料和调查的结果,并且通过对刀郎舞蹈结构、动作、形式、内容和风格特色,这些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我们认为,刀郎舞的渊源,混成说比较客观。刚才说的“蒙古说”,我个人觉得写这篇文章,我为什么说少数学说,大概也就一两篇这样的文章。我给大家介绍,你们有些同学,我觉得你们写文章或者引用的时候,要有一个分析和判断,这个就是搞文学的一个学者,他对舞蹈不是很熟悉,所以各抒己见吧,论文是这样的,所以他认为是跟“倒喇”舞有关系,我觉得没有关系。第二就是,刀郎舞的脚步大半是维吾尔式的,上身的动作是蒙古式的,这个我们也不赞同。混成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料证明,现今的刀郎地区,在历史上先后生活过很多古老的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这种多次的民族大迁徙,使这个地区的民族种族成分很复杂。在14到16世纪末,战乱期间,很多地方的移民,他是为了避战祸,躲在这个荒远地带,塔里木河流域。那么,这些来躲避战祸的人,为这个地区带来更多的民族成分。所以不难看出,刀郎人,他就是一个多元的融合体。那么这个地方的舞蹈,也应该是在许多古老民族舞蹈的基础上,不断的吸收、不断的融合,形成了刀郎人自身的一个特点,结合自身的这个特点,逐渐形成具有刀郎特征的民间舞蹈。我们说刀郎舞蹈的内容,现存的舞蹈,可能古时候它有这样的情况在里面,在现存的舞蹈中间,找不到狩猎痕迹。我总觉得狩猎好像一个颠倒创作的时候,在创作舞蹈所起的名称一样,咱们可能都不知道,新疆人都知道刀郎舞拉弓射箭啊,都起的这种名称,我觉得是后者分析出来、或者是后者起的一些名称。刀郎舞,我觉得它找不到蒙古族的踪迹,要说它有草原牧业文化的影响,这个是不可避免的。我刚才说,那个地区进来了很多民族,它是一个融合的成分,尤其是前面那个散板,唱的那个散板,很像草原文化的特征,但是动作里面看不出什么蒙古族动作的特征。而且它是有四组完整的动作,它是两人一组的对舞形式,它还有队形。前面两部分跳的时候,是两人一组对舞来跳;到第三部分,它就变成一个大圆圈;第四部分,从大圆圈,慢慢转成个体了——它是这样的形式。所以说,到新疆旅游的朋友,很少参加这个舞蹈,因为它这个节奏不好掌握。它不像赛乃姆,基本上你会一点,有一点舞蹈细胞,或者有一点节奏感,你就能跳进去。刀郎舞你一般踩不到节奏,特别是第一部分且克脱曼,三拍子的动作,你不会舞蹈的人,是踩不上这个节奏的。所以说呢,你要到了麦盖提县,人家举行刀郎麦西热甫,人家跳刀郎舞请你的时候,如果你不会你就最好别跳了,因为它是两人一组,你不会下来,他一个人没伴了,没法往下进行了。

刀郎舞的音乐结构,是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板,后面四部分的名称跟舞蹈一模一样。今天我讲了舞蹈,就不讲音乐了。舞蹈的第一部分,是且克脱曼,三拍子的动作,三拍子的节奏,这一部分的节奏是整个刀郎舞最独特的节奏。维吾尔的舞蹈中间,很少有三拍子节奏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它这个三拍子节奏,跟一般的三拍子节奏,比如乌兹别克舞蹈,蒙古的八六多,乌兹别克的也是八六的多,但是刀郎舞的三拍子节奏很有气势。大家在电视上,中央台获金奖的那个节奏,用得最多的一个节奏,就是“嗒、克、咚,咚、嗒、克、咚,嗒、咚,咚、嗒、克、咚……”,这个节奏一出来,人的精神气就提起来了,一坐,那非常帅、非常潇洒,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两个人对舞的赛乃姆,刚才的节奏也是两个人做的;第三部分就是赛尼卡斯,就是一个大圆圈,在大圆圈上转;然后第四部分就是色勒利玛,这个地方就是旋转,一般跳刀郎舞的人,都是到了这个部分的时候,身体不支者、技巧不灵者就退下了,场上最后就只剩下一至两名佼佼者。维族话叫“ustaz”,就是大师傅,师傅的意思,留下的这两个人就是本场的舞王。我们开个若干个刀郎舞,留下来的人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年轻人都转晕了下去了,最后还在那转的,你看他一头白发苍苍的很少,都是白胡子,特征很明显,那么大的年纪,转得那个好啊。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他们从来没有受过舞蹈训练,天生的,他天生有那个旋转细胞,转啊转,不晕。最后只要那个乐器没停下来,他在那转个不止,真的很感人。刀郎舞整体的风格,应该是沉稳矫健、粗犷大方;从舞蹈的形态、气质来看,仍然留有不少古老生活的印记,反映了一个刀郎人刚硬豪放的性格特征。塔里木河离城市比较远,那个地方,不管是宗教分为,它各方面都比较淡,它那的女同志跟一般的维吾尔女同志不太一样,因为它那个地方人少,所以女人要承担跟男人一样的事,男人在外面干活,她也在外面干活,所以说它那的女的也很豪爽。一般你在南疆,你跟维吾尔少女、妇女打招呼,她都很含蓄的,一般都跟生人主动说你好。有时候你不问她,她不会讲话,你问她,她也不怎么讲。刀郎地区不一样,我们到刀郎做田野调研的时候,我们的车开到路边的时候,竟然一个女的在那招手,让我们停下来带她。在车上我就觉得很纳闷,一般都是男的出来打工,她上车以后,我们那个车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她们就开始交谈,很热烈的交谈,哈哈大笑,很豪爽的大笑。我就问我们那个老所长,因为他维语特别好,我说这个维吾尔族妇女跟别的不太一样啊,他说刀郎地区就是这样。她就是那种很豪放,喜欢跟别人交往,因为她那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所需,她要跟男人们一起去劳作、一起去参加活动。她们那个地方,刀郎麦西热甫这个场面,男女都有,有些地方,南疆有些地方的麦西热甫,比如库车,它有的时候,像我们在库车参加麦西热甫,都是女的特别少,而且很少有我刚才说的这种性格的。这个刀郎地区就不一样,反映了她这种豪放的性格特征。因为她们生活的地域不一样,它是山地多、沼泽多、沙海多,所以它的脚步就有种特殊的步伐,我们给它综合地叫“脚步沉稳有力,膝部弯曲起伏颤动,跺侧步”。为什么踏步旋转?这些步伐都跟地域有关,否则你是飘在上面的,你踩不准,呆会后边应该有些这样的视频。

现在我们看一下一小段视频。看一下,他们的唱几乎声嘶力竭,我这段视频不太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选。这也是我们做刀郎一个项目的片子的时候,把它拉到了我们乌鲁木齐南山,他就没有那种野劲了。好像是关在笼子里的老虎那种感觉。如果在民间延伸,老百姓“啊”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看一段舞台的。这是得了金奖的。刀郎舞得了金奖以后,我们全疆掀起了一股刀郎舞热,在历年的舞蹈比赛中我都是评委,说明它的传承还是挺好的。

下面我们讲绿洲舞蹈维吾尔族的第二类,表演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又分持具舞、模拟舞、竞技舞。持具舞又分为头顶道具和手拿道具的两种。头顶道具有菜帕尔舞、顶瓜舞、顶碗舞。这类舞蹈的特点是技巧高、难度大,有一定程度的杂技色彩。古代西域是杂技盛行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乐舞和杂技常常结合在一起,称为百戏,直到清代末年新疆一直承袭这些固有的传统。根据记载分析,头顶道具的舞蹈也被视为西域舞蹈的一部分。我们在洞窟里面看到这种形象。手持道具的舞蹈有很多,有击石舞、木勺舞、盘子舞等等。手持道具舞蹈中道具的功能是双层的,一方面是道具延伸舞蹈,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打击乐来参与舞蹈伴奏。舞蹈和乐器结合,边演奏边舞蹈也是西域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

表演性舞蹈中还有一种模拟舞,模拟舞分动物模拟和生活模拟两种。动物模拟主要是由人装扮成动物或者模仿动物的姿态和习性的一种舞蹈。模拟的对象大致有四类:分禽类(鸽子舞、鸟舞、鹰舞)、家禽类(鸡舞、鹅舞)、家畜类(山羊舞、马舞、骆驼舞)、野兽类(狮子舞、熊舞)等等,动物模拟的舞蹈虽然很简单,但是它因为表情很生动,还有些道具打扮得很滑稽,所以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除此之外,它还蕴含着人类社会初期对动物崇拜的痕迹在里面。这类舞蹈的特征就是通过对劳动动作、生活动作的艺术模仿,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我认为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跳舞,它是一种新生情感的宣泄,是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赞颂这种情感。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乐舞百戏俑中,有一个彩色狮子舞俑,高12厘米,长10厘米,造型很生动,从狮子下面露出的四肢看,是两个人扮演的脚的形状。据考证狮子舞源自波斯,狮子是古代波斯人崇尚的动物。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汉语当中“狮”字是音译而来的,早在唐代的时候,狮子舞是从波斯传到西域各地,然后又从西域传到我国内地,先成为西良音乐的组成部分。当时白居易的诗《西凉伎》上面有很生动的记载,“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后来这个舞蹈在中原大地上全面开花,成为中华民族喜庆节日的重要民间舞蹈。狮子舞在清朝乾隆年间,在新疆还有流传,因为在纪晓岚在新疆时写了乌鲁木齐杂诗里面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这就说明狮子舞东传中土以后,在新疆仍然有广泛流传。现在在新疆和田、库尔勒等地区的麦西热甫上面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模拟舞的表演。在民间狮子舞有各种各样的。至今还活在民间的动物模拟舞可以说是古代龟兹舞蹈在当地的传承。它的遗续、遗存和残存的壁画、出土文物、相关文献是我们现在进一步研究龟兹舞蹈、新疆舞蹈、传统舞蹈文化非常重要的资料。大家都知道,舞蹈资料是最少的。搞舞蹈研究的人在新疆感觉到非常纠结,就是查文献、资料非常难查。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珍贵的资料。

在表演性舞蹈之中还有竞技舞。这个竞技舞主要是以比动作高低、你做一个难的动作我比你更难、比旋转、比各种技巧,就叫竞技舞。东疆有个舞蹈叫纳孜尔库姆,这个舞蹈就是集表演、竞技、模拟于一身的舞蹈。画面上这两个人跳的就是比动作,最后高潮的时候,比如放一个纸币或一朵花、一个手帕,让跳舞的人用各种高难度动作拿嘴把它衔起来。实际上对一个专业演员来说是不难的,就象顶碗舞一样,专业演员每天都在训练,而民间艺人不会有这样的训练时间,但是他们那么大年纪,都是六七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下的一些老人,他都能用高难度的动作把这些东西从地上捡起来,我觉得很令人佩服。这两个艺人现在都去世了。这个艺人昨天刚去世,就在他表演的时候。民间艺人就是这以投入,他在表演的时候是什么都不顾的。我们后来出去演出都担心,六十五岁以上的不能带。因为一般他们跳舞不是专业演员,如果感到不舒服会跟团长说我不跳了。他们不是,你只要让他们上去表演,他们就非常高兴、非常投入,疯了一样的转,一下摔倒了。昨天这个艺人就是倒在舞台上了。现在我们觉得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越来越濒危了,而且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喜欢传统舞蹈,觉得太土,不好看。我觉得接受新东西是一定要接受的,否则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都不能进步,一定要开心扉地去接受。但是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不能丢的,那是文化的根子。如果你都不认识你自己了,你从哪儿来?那就完了。人类就很危险。下面我们看一个动物模拟舞,看一下老百姓多开心呀,现在不是要贴近生活,走近生活,这就是走近生活。

现在介绍第三类,就是宗教祭祀类舞蹈。有萨玛舞、匹尔舞、夏地亚纳舞。萨玛舞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宗教乐舞之一,现在已经世俗化了。就是维吾尔族过古尔邦节的时候,会在南疆喀什喀尔广场上,大型的一种群众舞。但是它的源头是宗教祭祀礼仪舞蹈。萨玛这个词是阿拉伯语,意思是苍穹、天河、太空。萨玛舞在全疆维吾尔族聚居区都有流传,主要是以新疆南部的喀什、莎车、和田这些地方最为盛行。关于这个舞蹈的来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萨玛舞是亚洲北方各游牧民族普遍流传的萨满这种原始信仰有一定的关系,这部分学者认为萨玛舞就是萨满舞;另一部学者认为萨玛舞跟原始宗教没有关系,它的形成和伊斯兰教苏菲派教坛的神秘宗教有关。现在这两种观点并存,因为这个比较复杂,还在研究之中。在维吾尔民间现在可以看到一些场合,如苏菲派在做礼拜的场合可以看到,但很少,它做礼拜的场合叫哈尼喀,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是不能跳舞唱歌的;第二种场合是苏菲派穆斯林送葬的时候在葬礼上跳的,给比较著名的教派头人送葬时跳的,这个我们没有拍到,不让拍;还有一个是在朝拜时跳的;第四种就是在古尔邦节大型节日上跳的。说下在哈尼喀跳的一种萨玛舞,过去在作为宗教礼仪舞的时候,是每周选一个日子,一般都是做礼拜的日子,好象是星期五。然后这些信徒都聚集在哈尼喀中间,由苏菲派各级中的掌权者“依山”来组织,指定一个代表叫“嗨里派”,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歌手,是民间专门念经、唱歌的那种,在“嗨里派”的主持下。但是我拍的几场,里面领唱的人唱得太好了,他不仅是声音宏亮,音也准,他唱歌的那种感觉很好。形式也是围坐成圈,领唱的人是站着的,没有乐队,而且里面的歌是很好听的。刚开始站着唱三板,唱完后就念古兰经,然后就作祷告,所有坐着的、站着的信徒就在歌声中忏悔、祷告。我们就采访一下,在活动中都念的什么,一个是自己的痛苦;一个是自己做哪些不好的事,在那里忏悔,大家都在哭。在领唱告一段落以后,他们有一种忍声的节奏,“嘿依——嘿依”,全部二百人都是这个声音的话,那个节奏感特别强烈,在这种节奏声中那些跪坐在那里的人就前俯后仰、左晃右晃,从一个大大的、很远的聚集区聚集到最后全都站起来,开始跳萨玛舞。我们因为要做艺术研究要记录这个,真实地记录它的一些场景,所以我们拍的基本都是完全真实、原始的一个状态,不是演员给我们表演的,演员表演没有那个感觉,就非要在现场拍。不过现场拍一般是不让拍的。后来开始跳舞,关键是他们在跳的时候,自然成圈。刚开始是自行转圈,一边跳一边转,最后就越来越快,都是人声伴奏,人的节奏随着你跳舞的节奏就越来越快。最后就到了一个很激烈的声音,那些人象疯了一样。我们就觉得确实是疯狂旋转,而且有的人因为激烈的旋转,一下就摔倒了,这个不是夸张,摔倒以后,旁边的人就把他拖出去,我们觉得呀这下坏了,出问题了,但是他们别的人照跳。那个人一会儿就醒了,体力很好的,然后就又进去跳。这些场面我们都拍了。达到高潮时,每个参加的人,一点都不夸张的,基本上这场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甚至三个小时,那种高体力的旋转,人人汗流浃背,直到众人筋疲力尽,领唱停止,歇一会,第二场开始。这种活动一般在哈尼卡和圣衣马扎,所谓圣衣马扎就是坟墓,是为了传播伊斯兰教死掉的哪些传教士的坟墓。现在这两种活动不主张做,但是我们是作为研究把它保存下来,给大家做个介绍,现在的广场舞是从哪里来的。

在广场已经世俗化的节日,萨玛舞中只有男的跳,女的不跳,女的可以看。男的不分老少都能跳,但是女的不参加。可是过去在宗教祭祀礼仪舞的时候,女的是跳的,但是一定不是混杂在一起,是分开的。女的信徒叫布韦,这些人专门有个场子。到女的里面去拍摄只能女的去,男的不能去看。那个表演形式跟男的是一模一样的,也有个领唱,那个唱得也很好。这就是在宗教祭祀礼仪舞的时候的表演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萨玛舞逐渐世俗化,近代演变成维吾尔人传统节日的时候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每当古尔邦节、肉孜节,人们都会自发地到广场,鼓吹乐伴奏。鼓吹乐的乐器是纳格拉鼓,是敲的,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可以看到。在这种乐队伴奏下跳着萨玛舞。节日广场的群众性大型萨玛舞,不管是情趣和动作都有所变化,至少是融入了一个欢庆节日的喜庆成份。过去是宗教祭祀礼仪舞蹈,里面跳舞的人都是忏悔的,情趣异常沉闷,很严肃。到了节日萨玛舞的时候,挺喜庆的,变成了一个仅限男性,但是人数不限。我们在84年拍到过成千上万人在广场上跳舞的状况,人围的一圈套一圈,也是没人管理,你自己去跳,你累了下来一个,马上就补一个人,会跳的人很多。萨马舞真的不太好跳,它虽然也是四二四四八七八五这样的拍子,但是它的节奏不太好掌握,咚、哒、哒,咚、哒,咚、哒、哒,咚、哒……,它有旋转,所以有的人旋转不好转不了。这些成千上万的场面拍下来,确实挺壮观的,但是我们2004年申报木卡姆的时候,需要一个成千上万人的场面。然后我给导演说萨马舞有一个大场面,非常棒,我们就古尔邦节去。04年的春节第五天正好是古尔邦节,我们第四天到了喀什,第五天我们新疆的八点就相当于你们这的六点,我们八点钟摄制组到广场支好架子。那天特别冷,下着雪,你们这觉得冷我们觉得还挺热的,那时候新疆零下至少在20多度,我们就等礼拜完了后拍这个。结果等到全做完了,一共五十个人,连看带跳舞,中间只有三个人跳舞。导演很生气,我说别拍了,我也没想到今天是这样,改做濒危的,先把这个拍上。第二天100多人,第三天不到200人,我一看说不行了,找哈密地区的领导。他们正在开会,我们杀到那开会场,请他们帮忙,说没问题,明天两千人。第四天我们去了,导演很激动,很多,机器开始拍了,中间跳舞的依然是五十人。后来我们拿着喇叭宣传说这个片子要上联合国,上去跳舞吧,还是没人跳,最后就是有200人好不容易上去。但是,那个镜头就不能推近,大家都不会跳舞,大部分人都已经不会了,特别是年轻人,我说你为啥不跳?他说不会。镜头就远距离,就黑压压的一群人在那晃动,就假装跳吧,联合国申报的时间是有限的,不等你啊。然后一推近,就那么几个人。我们最后还是写这个舞蹈濒危了,还是应该作为一种节日民俗广场舞蹈,跋扈它。这个就是在哈尼喀里面跳的,不知道能不能放出来,就一点;这是在广场,这里面就他跳得还可以,其他人基本上不太会。这就是一点镜头,让大家感受一下。萨马舞的节奏很丰富,有四二四四八五八七,节奏变化也很多,所以成了专业编导非常喜爱的一个素材来编创男子舞蹈。

下面再讲一个夏地亚纳,这个词源自波斯语,意思是欢乐,在现在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它也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新疆好多的舞蹈和音乐,曲牌名是一样的。撒地安那主要是在喀什,在南疆多,也是在一个游会表演,麻扎朝拜上的一种舞蹈,过去是以苏菲派教士为主办,有很多人参加,规模非常庞大。它活动的时候,也是成千上万人,有几十个唢呐手和鼓手,不是发动组织的,维吾尔家基本都有手鼓,他们自己带着鼓,坐着马车、驴车,近距离的就徒步,一路就跳过来。我们拍过上百个唢呐手和鼓手跳的场面。夏地亚纳最初是喀喇汗王朝用作鼓舞士气和迎接凯旋归来的军中乐舞,后来演变成纪念圣战中战死的汗王阿尔斯兰汗的祭祀活动跳的舞蹈。阿里·阿尔斯兰汗是喀喇汗王朝第五代汗王,他登上可汗位置以后,为了推行伊斯兰教,和于阗的佛教政权还有萨马王朝,进行了一些战争。据传他每次出征前,让乐手把苏乃依(唢呐)吹奏乐曲,并把纳格拉固定在马鞍前作战鼓使用,主要是鼓士气、壮军威,回来还是吹奏这个曲子迎接凯旋之师。民间流传很多关于这个汗王的神话故事,说他刀枪不入,有法力,只有一个时候可以被击败,就是早上做祈祷的时候。后来听说于阗佛教徒采取了一种方法把他击毙了,把他的头挂在一块,身子挂在一块,挂头的地方,后来打败了佛教徒以后,就把他的头埋在了挂的地方,叫“奥达木麻扎”,还有一块地方埋身体,叫“阿尔斯兰汗麻扎”。自从他阵亡以后,每年忌日,穆斯林教徒在他的两处墓地举行盛大的祈祷活动。这个舞蹈是这么来的,前面是军中乐舞,后来变成祭祀舞蹈。祭祀一般是三天到一周,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信徒,到离他墓地10到20公里的时候,这些人就跳下交通工具。现在把它世俗化了,搞成卖商品的活动了。这个呢,10到20公里的时候,下来交通工具,唢呐一响、鼓声一响,真是群情振奋,跳的是如痴如醉,打鼓的手都打烂了,根本不管,节奏很好。因为沙漠干燥,带一些食品,但不是很充足,也有昏倒的,起来又跳。夏地亚纳在民间流传以后,现在成了迎宾送客和节目开场的一种舞蹈。比如歌舞团去广场接送客人的时候,都用这个曲子跳这个舞,曲子非常欢快,开场都用这个曲子,新疆电视台、广播经常放,舞蹈也是很欢快的。这是刚才说的,从宗教祭祀中,演变过来的舞蹈。

还有一种从物演变的,就是匹尔舞,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聚居区,现在已经没有了。匹尔这个词源于波斯语,意思是仙女,在现代维语中有巫术、巫女的意思。“巴克希”是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各民族普遍沿用的一个词汇,但含义有所不同。在突厥语族中意为“巫师”、“巫医”,在蒙古语族中意为“师长”、“教师”。匹尔舞是维吾尔民间的被称作“巴克希”的巫师为人驱邪治病的一种独特形式,治病全过程都在歌舞中进行。 匹尔舞的表演一般由“巴克希”、“病人”、“助手”三人,“助手”是替病人跳舞的,后面有一排鼓手“达班迪”,三至九名,单数,后来因为快失传了,会的人就上,有的时候可能会四个人。表演形式如下:在房间中央打一木桩。用一粗麻绳,一头拴在木桩上,一头拴在与木桩垂直的房梁上。在绳的上端接近房梁处拴上已结过果的苹果树枝,树枝上挂系蓝、红、白、黄等各色布条(按巴克希解释,彩色布条代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象征真主是整个宇宙的主宰),此设施叫“托合”,意为“神幡”,舞蹈里必须要有的一个设施,否则没法做法。这个画面就不太正规了,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一般巫师前面放一面镜子、一个碗水、手里一个刀、鞭子啊,都是驱魔的。之前还要把点一个香炉,里面放苹果屑,烟散发出的香味,据巴克希说,可以吸引鬼怪进来。都是做法的道具放在他旁边,刚开始要念《古兰经》,把鼓手里面的鼓拿过来,绕托合一圈烤一烤,然后给鼓手。当巴克希念经一停,九面手鼓同时骤起,打的那个精彩,非常激烈,暴风骤雨式的鼓点,把病人震醒了,然后病人和巫师就开始表演。围绕托合,巫师在后面驱赶病人,拿着刀和鞭子,病人拽着绳子慢腾腾跳舞。鼓是一会快一会慢,最后是快,到一定节奏的时候,病人就疯了,不是真疯,就开始围着绳子拼命的转,一下子爬到绳子最高处,两脚蹬空,像杂技的空中飞人一样,那个时候谁去叫他都无济于事,打鼓点的人也是如痴如醉。直到他转的精疲力尽,然后下来。有人说巫舞,真治好过病,像气功疗法式的,我是没看到。我觉得它能治感冒,他跳的是精疲力尽,满头大汗,要是风寒跳上这么一场舞,感冒差不多好了。还有一点现在没研究出来,说是巫舞,所有的歌词都是唱爱情的。问他们,他们也不知道。有人说过去地主娶好多老婆,有些被冷落了,郁闷得了精神病,然后治精神病的,就要唱点爱情的,这是民间采风时人家说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它所有的歌词都是爱情的,但又是巫舞治病。四五十年代,歌舞方面的编导把它作为反面的搬上舞台,破除封建迷信的舞蹈,把巴克希扮演成行医骗子,歌词都改了,“你们都来吧,钱只要装在我的口袋里面,什么病都治好”,就是讽刺。我们现在搞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分成了保存、保护两个部分,一部分保存起来,作为历史的记忆,保护起来的都是能跟现当代接上轨的,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的。所以匹尔舞属于保存起来,放到博物馆,还有一个作用,研究用。现在看一下匹尔舞,他们念咒一停打的那个鼓点,我觉得专业都打不出来。我上次跟他们说,把这个编个节目。

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些我都不讲了,汉族舞蹈大家知道下就可以了。新疆是多民族的地区,新疆对外的宣传也做了很多,还不是很够,很多省的同志都不知道新疆到底有多少个民族,所谓新疆舞蹈就认为是维族舞蹈。维族舞蹈是新疆舞蹈组成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有聚居区的,都有它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我们还有47个,现在叫55个民族成分,没有聚居区。汉族人很早就到了新疆,因为经济文化的需要,历代军人、移民,带来了各种各样汉族的民俗、戏曲和歌舞。像舞龙、旱船,新疆过年过节也有,我们秧歌队很有新疆特点,其他民族也扭秧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汉族,都在那扭秧歌。南疆的高跷已经发展成有新疆特色的,咱们是汉族服装敲锣鼓,南疆喀什高跷女的戴个花帽,或者围个头巾,男的穿个长恰帕,不穿跷,女的穿高跷,一一矮,一边逗趣一边演,特别风趣幽默。一个是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第二是民族性格,把这个表演形式搞活了。

新疆有个回族自治州,回族舞蹈也吸取了很多其民族的文化,融合得程度很高。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主席跟我讲,宁夏回族舞蹈追根溯源,都向波斯、阿拉伯走,但是新疆的回族舞蹈不用,宁夏的编导都到新疆体验生活,新疆的回族舞蹈还是很丰富的。他问为什么?我说就是因为这块土地上各民族融合,所以发展比较好。

锡伯族是清代乾隆年间西迁到新疆的,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叫察伯察尔锡伯自治县,现在东北锡伯族的艺术,舞蹈、歌,保存的都没新疆好。新疆的特别聪明,我们到那调研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会三到四种语言,有的甚至会五种,会汉语、锡伯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罗斯语。很幽默说五个舌头,我纳闷怎么五个?他说会五种语言,很聪明。代表性的舞蹈,一个叫贝伦舞,一个叫萨满舞。现在有一段视频,看一下。

然后乌兹别克舞蹈,大家看看就行了,跟维吾尔族舞蹈很多动作都很像,但是它主要是八六的多一点,节奏上有区分,就不讲了。还有达斡尔族舞蹈,新疆是多民族的地方,还有塔塔尔族舞蹈,跟俄罗斯族舞蹈很相近,非常热情豪放的一个民族。这是俄罗斯舞蹈,主要在新疆北部塔城一带,塔城地区其他民族都喜欢俄罗斯族,舞蹈非常有节奏、很欢快,以踢踏舞步为主要特点,然后很高兴。在塔城的生活的民族,都会跳这个舞蹈。

原来是分的三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讲了。刚才说的是绿洲舞蹈文化,新疆还有草原舞蹈文化,主要是以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为主要代表。哈萨克族是草原舞蹈比较突出的,分为三种:自娱的、模拟舞蹈、巫术舞蹈。还有一种,应该是四种,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中演变过来的舞蹈。这个是卡拉角勒哈,是音译,哈萨克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原来是模仿马跑步的一个舞蹈,马背民族跟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感情很深,所以草原民族的歌和舞中,有很多是赞颂马的,是他们非常好的一个伙伴。后来就演变成他们民间舞的一个代名词,乐器和舞蹈名称是一样的,卡拉角勒哈这个乐器一响,然后男女老少就开始跳卡拉角勒哈。它也有动物模拟舞,熊舞,也有祭祀舞蹈,叫巴合斯,维吾尔叫巴克希。卡拉角勒哈这个舞蹈,后来被很多的编导搬到舞台上,很体现哈族特色。现在看一段卡拉角勒哈,跟绿洲舞蹈完全不同,草原舞蹈是另外一种。柯尔克孜舞蹈就不讲了,也是一个草原民族,他们更多的是库姆孜,一种乐器,和《马勒斯》史诗演唱。你看,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互相都有点吸收,这是弹着库姆孜。新疆有两个蒙古自治州,不要觉得光内蒙有蒙古族,新疆有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新疆蒙古族的舞蹈和音乐,也是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是他们的萨吾尔登舞,是新疆蒙古族特有的、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内蒙没有萨吾尔登舞,也没有这种伴奏乐器叫托布秀尔。这些民间艺人的服装全部是他们自己手绣的,一件服装大概是三个月。

下面高原舞蹈文化,放一段片子。塔吉克族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个民族,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是中亚古代土著民族的一支,溯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操伊朗语的诸部落。新疆境内的塔吉克族被成为高山塔吉克族,住在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兼营农业和牧业,特点是过着比较分散的定居生活。塔吉克民族有个美称,叫帕米尔雄鹰,所以鹰在塔吉克人心目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学者认为,鹰是塔吉克族的原始图腾。塔吉克民间舞蹈分模拟舞、持具舞、歌舞小戏等几种,它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叫恰甫苏孜,民间称为鹰舞,主要是模拟鹰的一些动作,节奏非常有特点,八七节奏。你听到这个节奏,喜欢舞蹈的人是坐不住的,有点跃跃欲试想跳舞的感觉,而且非常好看。他们的乐器也很独特,维吾尔鼓有小手鼓这么大,大手鼓也就这么大,塔吉克最早的手鼓很大,两个女的打,一边一个,而且看起来节奏很简单,打起来非常难。一般会打维吾尔手鼓的人,不会打塔吉克这个鼓。现在它还是女的打,鼓稍微小了点,但还是比维吾尔鼓稍微大点,节奏非常好。另外它的鹰笛也非常好,是用鹰的翅膀骨头做的,吹起来非常悦耳动听,现在看一两分钟。

新疆各民族的舞蹈即有个性,又互相有着联系,各民族都有自己代表性的舞蹈。我今天讲到的,像绿洲舞蹈维族舞蹈有赛乃姆,独特的代表性舞蹈,哈萨克族有卡拉角勒哈,蒙古族有萨吾尔登舞,锡伯族有贝伦舞,塔吉克族有恰甫苏孜、俄罗斯族有踢踏舞……等等。它们的舞蹈,比方说模拟舞,不管是服饰、音乐、道具、表演,都是各有特色,这个就不讲了。新疆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区文化、多样文化,使新疆各民族的舞蹈呈现出了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共同构成了新疆的乐舞百花园。所以各民族又有互相的关联、补充,互相的依存,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价值。尤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和态度,对待新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在继承新疆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疆一体多元的文化辉煌,而且我们提倡的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形成一个各民族和谐的、和睦相处的、和衷共济的、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今天我希望通过这个讲座,让更多的朋友,武汉的朋友们和来武汉上学的新疆的同学们,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新疆舞蹈,感受到新疆舞蹈的魅力,共同来对新疆舞蹈的渊源、风格特色,有一些比较深的了解。也希望有识之士,关注新疆舞蹈的朋友们,共同来为舞蹈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贡献我们各自的力量。谢谢!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