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周南视点
 
徐新桥:以文化融合创新工程打造鄂西圈
 发布时间:2013-11-17 22:02

长江商报消息 2008111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武汉城市圈之外的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划成一个兼具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利用“五位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圈,统筹谋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旨在整合资源,协同联动,绿色发展,跨越式发展。划出半个省份推动以文化为灵魂的融合发展战略,这在全国独一无二。这项战略就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整合资源包括整合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诸要素和政府行政资源。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产业,需要更大的市场力量,吸引战略投资者发挥主体作用。

鄂西圈战略核心是融合创新

鄂西圈这种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切入点的综合性创新战略,在全国未有同类先例,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文化融合创新工程。它比单纯就文化行业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更加系统,也符合文化所具有的较强渗透性特点和需要载体更快发展的规律。自此,半个湖北有了一个共同的生态家园、文化灵魂和旅游引擎。

创造力,首先是更新观念,在发展理念和方法路径上创新

鄂西圈基础差,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人才奇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48.98亿元,只占全省的22.70%。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2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8元,远低于全省均值。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不成体系,文化产业更是落后甚远,未成气候。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两极”——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极端落后的文化事业和产业,造就了鄂西圈巨大的文化发展张力。

按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鄂西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战略。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鄂西圈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鄂西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充分激活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根据鄂西圈经济欠发达而生态文化资源赋存的初始条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鄂西圈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鄂西圈生产力形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鄂西圈的经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集成-产业集聚-综合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支撑内生增长方式的原动力。在实施步骤上整合提升利用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呼应互动的“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

创新融合处在价值链的高端

价值链是针对企业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文化产业的概念雏形“文化工业”是指“生产领域广为人知的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在消费领域同样引人注目” 。文化产品的生产已经与价值原则相结合,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运作的结果,是标准化、模式化的,是技术性、大批量、可复制的,是采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方式生产出来的。

强化文化产业的经济基础特质,有利于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强化技术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不利的方面则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庸俗化的驱动下容易淡化艺术性。此外,强化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在特质上的差异性,也容易忽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紧密关联性,以及文化事业之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对文化事业本身也容易出现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社会效益和效果不理想的状况。

价值链模型改进移植于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内部,诸如文化产业特质、商品逻辑等,出现文化产业经营形态中的上游策划规划、中游设施建设及产品生产、下游市场营销这三个主要环节。上游的策划规划、下游的市场营销,都比中游的设施建设及产品生产更具有附加价值。

鄂西圈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的价值链铰合,完全可以使狭隘的文化概念、泛化的文化元素,产生更大的文化边际效应和综合价值增量。借助圈域共有的文化符号,在8市州林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驱使下,各自和联动进行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努力,必将产生谐振和共振效应。文化产业单一战略处在附加价值的低端,融合战略处在高端,尤其是与生态旅游融合战略产生共振及谐振。

创新激发共同的文化价值

近两年,鄂西圈有15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充分发挥其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襄阳市在海南召开“湖北襄阳(海南)文化旅游经贸座谈会”,签订重大意向合作项目6个,投资金额总计102亿元。宜昌市把文化旅游业作为6个千亿产业来打造。

在有效的领导组织体制主导下,随着科学的统筹规划、强力的基础设施改善、良好的市场环境培育、友好的省内跨行政区协同、各种模式的试点示范推广,鄂西圈四五年来成效巨大。2012年与2008年相比,4年间旅游人次年均增长30.6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7.19%,均快于全国和湖北省周边省份平均水平。4年间,鄂西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40%,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3.5个百分点和15.71个百分点。2008年,湖北省5A级景区还只有2家,分布在武汉城市圈、鄂西圈各1家,2012年底达到7家,其中新增的5家全部在鄂西圈。新增5A级旅行社3家,宜昌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入围全国百强旅行社。五星级酒店实现零突破,并且达到6家。

激发市场主体文化创意

不仅从宏观战略上,鄂西圈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增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继承、文化创新、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长足发展,而且,由此大背景烘托和支持的鄂西圈诸多微观主体,在文化创意策划与市场营销包括品牌打造方面,乘风借势,扶摇直上,喜鹊般择取了价值链的高枝。

鄂西圈的战略催生了巨大市场。通过规划引导、激励、环境营造、服务到位、现场会示范推广等,培育和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战略投资者纷至沓来,如太极湖景区规划总投资106亿元。根据湖北省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鄂西圈战略确定以来的近两年,相关兴起的旅游市场主体,较大和较有特色的38家,建设总投资达252.5亿元,不完全预测的预期效益,仅这38个新项目全部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将新增250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新增212.4亿元,利税新增4.7亿元,就业岗位新增13.9万人。

2008年,鄂西圈投资过亿元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只有25家,2012年已经有100多家。省政府投融资平台——鄂西圈投资公司重点谋划实施“大清江、大三峡、大隆中、大荆州、大洪山”五个百亿级工程项目。截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68.96亿元,直接带来投资约344.79亿元。累计获得银行融资51.7亿元,并于129月成功发行湖北首家旅游企业债“12鄂西圈投债”。目前已正式启动了证券化工作,并在鄂西圈率先推进刷卡无障碍景区示范工程。

文化载体搭载特色节庆活动,既扩大了影响,也带来了实效。鄂西圈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起来,而且水平大为提升,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文化载体、内容、传播等发展蓬勃,一批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落地。鄂西圈文化与生态旅游加速融合,价值凸显,软实力大增,发展后势强劲。2012年圈域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左右。

鄂西圈战略的文化融合创新,是激活策划规划和品牌营销的双极效应,并实现全方位融合的最大价值的有益尝试。鄂西圈结合生态文化旅游,意在积极保护原生态村落,完善农民的现代生活功能,培植绿色产业,营造文明乡风,打造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促成战略投资者与农民合作社共同建设与经营田园美景,为城里人乃至外国游客找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和超现代的心灵家园,创造新农村建设和就地富民的又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特聘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省直机关党校等多个院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曾任省鄂西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