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周南活动  -  活动简报
 
第三十八期 “传统忠心与现代责任感”讨论会 中心发言:蒋方
 发布时间:2013-01-27 17:24

周南文化沙龙于2013年1月26日在曾卓故居举行“传统的忠心与现代的责任感”讨论会,此次活动是 蒋方教授“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系列讲座之二,吸引了众多学者到会。一时间,高朋满座,胜友如云。媒体记者和文化爱好者也参加了学习和讨论。

蒋教授的讲座从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谈起,以北宋初年的皇位继承事件的关键人物,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名言传世的赵普是否忠于君王作为核心问题,逐步展开,条分缕析,引用孔孟之言,详尽地阐述了“忠”的内涵。

首先,“忠”是做人的基本。子曰“主忠信”,即是“主张以忠信为基本”,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底线”,连忠信都不具备,何谈其他的美德?孔子把“文行忠信”作为四项教学内容,说明在孔子看来“忠信”是做人起码的道德标准。

其次,“忠”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对自己的审视与要求。《论语》里有孔子与曾子的一段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理解孔子的思想,以“忠恕”二字概括,可谓言简意赅,朱熹有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与旁人无关,是自己尽心尽力做事的内在要求,与“恕”联系起来,体现的是一种“严己宽人”的态度。

第三,“忠”的道德本质是坚守职责,尽心尽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里谈到的“为人谋”没有特定的对象,即与所有人打交道,办事情都要尽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际上“忠”是对所做的事而言,与现在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意思相近。按曾子语义,做人当“忠信”为本,继续向上的进步取决于好学,好学的程度决定了自身发展能达到的高度。

第四,“忠”的行为特征是唯求正直,不惧危难。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他,就应该让他经受劳碌的磨练;忠于他,就要教导他或直言相告,恪尽职守。联系到开头提到的赵普,当宋太宗为“兄终弟及”的约定而苦恼时,他没有信守前约,反而迎合太宗,“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背弃忠信的嘴脸暴露无遗。畏惧危难的意识使赵普放弃了对正直信义的坚守,其不忠之臣的形象已成为后世史家的公论。

蒋教授还谈到“忠”与责任感的关系,责任与责任感,分别是客观要求与主观要求,责任感是一种自我要求,一种坚守,对自己的内心负责,“忠”其实就是责任感。她举汉口景明大楼为例,设计寿命80年,到期后,国外原设计者发函告知,该楼恐成危楼,这是多么有责任心的表现。二十世纪里的80年,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而设计者仍不忘自己的告知义务,其对事业的忠诚让人感佩不已。

最后,蒋教授做了总结:“忠者,尽心尽力的担当,坚定执着的固守,无所畏惧的履行,是一个人自觉主动地做好分内事情的积极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责任感。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克己努力,诚挚可信,坚忍不拔,敢于牺牲。这种品行,不仅在古代社会里得到人们的敬重,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中同样应该得到提倡与赞扬。”

蒋教授的讲座清晰流畅,启人心智又发人深思,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在交流讨论阶段,与会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

省直机关公务员刘风明老师在盛赞蒋教授的讲座后,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谈了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失职渎职层出不穷,就是一些人心目中只有利益,毫无忠诚。我认为忠首先应体现在每个人做好手头的事,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汪连天老师在发言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谈了对“忠”的理解:“忠”可以细分为忠上、忠恩、忠于信,忠上有一定的前提,伪忠,愚忠肯定不好;忠恩应传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忠于信指的是忠于自己的信仰,组织,这是必须要做的。

王斌老师谈了对责任感的认识: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化民成俗”,像孟子所推崇的“圣之任者”——商汤时的名相伊尹,就有一种强烈的担当,“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把教化民众作为自己的使命,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杜甫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凸显了儒家“一匡天下”的社会理想和抱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弘扬优秀文化,培育后学的重任。

姚国华老师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内容,他认为以前的忠孝应该摒弃。历史上的忠孝,往往在人身依附关系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忠于国君,不是因为国君英明,而是利害关系,使得国人缺乏独立人格,自我矮化,以位高权重者的是非为是非,跟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

李国安老师把“忠”视为传统文化中本源性,根本性的概念,他认为“忠”表现了个体的一种真心诚意,是社会发展的道德基础。

胡焱清先生引用《道德经》中“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来谈对“忠”的理解,既忠于自己的内心,又要身心合一;关老师以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参照各国社会状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高举正确的精神旗帜,传播优秀文化,“忠”只是一个中性词,对则忠,反之则不然。

夏新老师和一位硕士研究生也发表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各位学者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使人深受教益,大家都对这道精神盛宴赞叹不已,期待着后续更加精彩的文化聚会。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