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未经作者审阅)
王 斌 整理
2011年12月3日下午2:30,周南文化沙龙“今天我们的生活与传统经典”讨论会在武昌曾卓故居举行。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人士近二十人,沙龙总策划饶学锋主持本次活动。首先是蒋方教授和周南文化沙龙应腾讯大楚网微访栏目之邀,共同在线回答网友的提问,然后参加现场活动的各位朋友相继就上述主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观点鲜明且时有碰撞,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发言内容摘要如下:
蒋方(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刚才回答网友提问,感觉大家的实用意识很强,都在问学习经典在当下能解决什么问题,很有些急功近利。其实经典的作用在古代就有争论,比如苏轼的诗词歌赋写得很好,是否他就一定就可以把官做好呢,王安石就在科举考试中考策论,主要看士子们经世致用的能力。但是相反的例子在古代也层出不穷,历代宰相,重臣,好多都是诗词高手。我觉得学习经典的作用首先是使自己的内涵丰富起来,增进修养,提高境界。
说到国学经典,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基本上是否定传统文化的,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必须另寻救亡图存之途。然后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暇顾及文化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把传统文化更是作为负面的东西来对待,加以批判以致践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对着扑面而来的西方物质文明,一度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产生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感觉,更是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化上的建设明显滞后了,使得现在社会上乱象丛生,道德滑坡。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一种寻根意识,也是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在这种情况下,国学经典逐渐被人发掘,关注,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它毕竟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自然有它的吸引力。
我认为,用中庸的思想来看待这些现象比较恰当。中庸是一种公正的方法,它强调执两用中,不偏激,不意气用事。而且在面对若干对象时也能确定自己的位置,不是和稀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中庸更突出的一点是对“度”的把握,“过犹不及”,什么事做得不到位和太过头了都是不可取的。
即使如胡适先生这样的文化巨匠,当年批判传统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都有失偏颇。因此,现在的国学热,可以看做是对当年过度批判的一种修正,同时也不应把它当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对于修养心性还很有益处的。
叶先培(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党办主任):
去台湾转了一下,感觉很多地方不如大陆。可能是弹丸之地的局限,缺乏一种大气。即使是他们注解的《论语》,也比较肤浅,没有大陆学者的功力深厚。商业气息浓厚,生活压力普遍较大。再看我们这边的国学热,也有商业炒作之嫌,组织起来读点经典,穿着汉服搞点仪式,其实当做文化旅游项目来开发,对经典又理解多少呢?
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使现阶段很多社会乱象让我们不安,终究会逐步解决和消除,国学热也会和其他各种热一样,只是历史长河中泛起的几朵浪花而已,能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
李杰(某出版公司):
中国历史上是个农业社会,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而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国学经典恐怕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我们打开国门以后,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比如说发达国家,欧美日韩等,他们的国民素质较高,文明礼仪,规则秩序意识很强,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而且,需要发展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科技等别的内容。中央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观点,中央肯定有一套规划,首先是党的意识形态,即主旋律的问题,其次才是各种别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东西,恐怕可取之处不多。所以我们现在主要应该吸收先进的东西,落伍的,过时的文化,不会在发展之列。
王斌(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理事):
完全同意蒋老师的观点。我们对于国学经典,应该用中庸的方法来对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国学经典,既不必拔高,也不必贬低。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正是文化复兴和仁德流布天下的大好时机。这三十年,是经济迅猛发展而文化相对滞后的时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复兴传统文化可谓适逢其时。论语里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话,过分的喜爱和排斥都没必要,将其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下去,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比如说,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经典中有很多精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温良恭俭让”,“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这些做人的准则果能大行其道,我们的社会还会乱象丛生吗?即使从个人修养上说,大家都有谦谦君子的风范,知道感恩,知道礼让,我们的社会自然和谐。
而且儒家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责任与担当,才有无数仁人志士奋发有为,践行仁德的感人事迹。所以这种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应当发扬光大。至于不适应现代的部分,不必理会,人们自然知道取舍。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娶无子,绝先祖祀”,现代人听了恐怕只会付之一笑,除了特别封闭的地区或小农意识强的人,谁还会拼命要生儿子?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养儿子是建设银行,养女儿是招商银行”,即是观念变化的例证。
总之,复兴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是有很大意义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杨雄(律师):
中国传统上是个宗法社会,推崇集体主义,对个体的自由,价值有所忽视,人道主义精神也有欠缺,所以很多地方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再大加倡导,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