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周南活动  -  活动简报
 
第九十九期沙龙活动简报:周南文化沙龙举行“诗歌与时代”小型讨论会
 发布时间:2019-01-27 13:35

 

(通讯 摄影 杨真春)1月20日下午,时值一年大寒节气,却迎来了冬阳灿烂。在武昌民主路486号曾卓故居,周南文化沙龙举行了一场主题为“诗歌与时代”的小型讨论会。活动特邀诗人、独立艺术评论人解智伟老师作中心发言人,分享了他近些年来经历商海浮沉,生活磨练后重拾诗笔,创作诗歌的心得体会。原省委副秘书长姚中凯、原利川市市长、武汉竹枝词学会副会长陈武林、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后、马其顿国际友人方唯女士等新老龙友60多人济济一堂聆听讲座,分享心得,共享了一场因诗聚缘的温暖聚会。讨论会由武昌首义学院胡容玲老师主持。

 

(解智伟老师作中心发言) 

 

    诗人、独立艺术评论人解智伟:开讲这个主题之前,我首先代表我个人鞠三个躬。第一个鞠躬献给曾卓老师。曾老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在苦难的日子里写出了《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有赠》等诗歌名篇。现在我还记得那棵悬崖边的树留下的风的形象。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是中国新诗里的一首经典。就因为这句话,曾卓这位老诗人会站得更久。第二个鞠躬是给在座的诸位。我觉得在这个社会浮躁,诗歌己经边缘化的今天,大家还能静下心来来听我讲诗歌,我真心感谢大家!第三个鞠躬是给沙龙的策划人。他给我提供了多次机会,愿意推动我的诗歌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识,因此我要专门向他鞠个躬。

    诗是什么?其实在曾卓故居这里,诞生过一个诗评大家,她的名字叫鲁萌。鲁萌是曾卓的女儿,她虽然没有象她父亲那样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作出来,但她写了不少有才华的诗歌评论。我一直认为诗人是一个替上天代言的使徒。真正的诗歌严格来说它是先知的预言,它能站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东西,别人说不出来的时候,唯独它能表现出来,这才是诗。现在一些口水诗歌,你也能写我也能写,恐怕那些作者还只能称为诗歌爱好者,不能称之为“诗人”。诗人是站在云端上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朝历代的著名诗人太多了,群星灿烂,我们现在只能仰望。在曾老故居谈论诗歌,我感到诚惶诚恐。

    中国诗歌文脉的延续,我认为不是平平仄仄这些外表东西的延续,而应该是中国精神的延续。人是思想的器皿,诗歌里没有把真正的精神放进去,就没有灵魂。我依然坚持相信,诗歌是非常纯洁、崇高的东西。人类的第一句话“哼哟嗨哟”就是一首诗。诗歌从它诞生的时候起就是与时代紧密关联的。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就历史而言,是一个历史划分时期就个人生命而言,有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和老年时代。我认为时代是由人组成的,时代是人的组合,时代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在“人”这个方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代有不可切割的关系。人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现实。

    我认为单从艺术性角度来说,诗歌一旦和时代捆绑得太紧,就容易成为时代的“附庸”。诗歌是对未来新时代的召唤,而且它包含对已有的时代(不管是繁华的时代,还是落后的时代)它都有一个批判的功能,因为它的眼晴总是向外的。诗歌与时代的关系,我认为诗歌不必刻意要去适应时代。我们当然希望诗歌与时代一起脉博共振但这两者的关系,应该是既亲密也疏远,诗歌要留有自己的空间。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就象我们看星星一样。远距离看它,那是一个光明浪漫的向往,等到进入其里,就会发现其实是一个荒寂的世界。但是若果星星离我们太远,我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就是说,一个诗人离时代太远,他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所抛弃。诗歌要反映时代,超越时代,诗歌要“疏离”时代,不是要脱离时代。所以诗歌跟时代的关系是神奇的关系、微妙的关系。

    中国的诗歌从整个历史来看,除了形式上有变化内容上,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很稳定的内核。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凝聚力,是因为拥有这样一份十分珍贵的民族精神。最近,我看了一篇《左手仓央嘉措右手纳兰容若》的文章。仓央嘉措和纳兰容若这两个身处不同时代和环境的诗人,他们两人所写的诗在情节和情绪上,包括个人体验上,都是很相近的。仓央嘉措说,“但求相见不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纳兰若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表明,虽然他们命运不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诗性。再往前到宋代、南唐、唐朝,都是我们中国诗歌出现高峰的时代,出现大诗家的时代,包括李商隐、秦观、李煜等,他们似乎都在谈论“爱情”这同一个话题。也就是说,诗人选择诗的主题,它不仅仅是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在我们国家,能被写进文学史的作品,永远是跨越时代的。而且这些作品,我相信其艺术魅力是永恒的,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吟咏这些经典名篇。中国诗歌的内质在于它的中国情怀、中国精神,包括它的追求公平正义精神、悲悯情怀、忧国忧民等。一个诗人,如果没有包容四海和宇宙的情怀,他所写的诗也不可能大气。

    一些人认为,诗歌就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想象的呈现,其实是误解了诗歌。诗歌是从人的“经验”里蹦出的句子,它所有的诗性是从回忆中提炼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有可能被异化。我们寻找“初心”,就是要还原被异化的东西,就是要把那些没有被红尘遮蔽的心、初始的缘、质朴、纯粹、清洁的东西重新把它唤回来,更多的扬弃那些龌龊的、混浊的、错乱的、不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要唤回我们最纯素的善良,回归我们的内心。所以,我觉得,衡量一个诗人最浅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保持了初心。当代国人不是不要诗,而是没有感动他们的诗,没有看到真正的好诗,其实是真正需要好诗。前几天,在汉阳造创意园举办的一场我的专题诗歌朗诵会,场面十分火爆。我虽籍籍无名,很多人可能都不认识我,但诗歌让我们产生了良好的共鸣。我认为诗人与普通人也是可以沟通的,只要你的诗是在呼唤真、善、美,大家都会有心灵上的感动和呼应的。

 

(马其顿美女博士对中国诗歌感兴趣)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的新诗写作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与中国诗歌的文脉割裂了,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心痛的遗憾。西方思维依靠逻辑演绎,东方思维习惯凭借直觉意会。我们本可以在唐宋诗这样一个高起点上推进我们的现当代新诗创作,遗憾的是我们自己把它丟弃了。看问题,我们的思维夹角越开,看到的面积就越大。中国人用内心思维看问题,用入定、参禅等方法去理解事物的本质。西方人用外部联系看问题,用包容的方法创作诗歌。两者本身没有之分,高下之别,关键在于诗人如何融合应用它们。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于认识的深度和高度上诗歌的创作要避免盲人摸象的情况,要跳开去站在一般人够不到的高度去观察、分析事物,表达情感。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实我觉得一个诗人要象一只啄木鸟一样,要在时代的丛林里啄出诗的良心,这是诗人的使命。诗歌的使命是要呈现时代的合理切片,要显现时代对作者内心的一个投射和影响。我们无法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一样。诗人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达成与世界的和解。诗歌本身就是一门苦难的艺术。如果没有让一个诗人去体验苦难,他就没有一颗悲悯心的存在,就不可能写出对世界的和解,就不可能去同情大众。就象仓央嘉措那样,“不负如来不负卿”,既要保持自己的信仰,同时不要去伤害别人。吉天菩萨说“没有苦难,就不能修忍辱。不修忍辱,慈悲心就没有基础。”世界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希望一个人受苦的时候,其实它也是在造就这个人。“能吃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时代给一个人的恩遇。很多人历经了苦难也没有成为诗人,是因为他的生活中没有了诗心,只剩下怨恨。诗人要在任何境遇下保持对世界歌唱的态度,颂赞这个时代,解这个时代,承受自己所要承受的东西,让受之影响的人能够达到另外一种状态,心情释放,相处愉悦,这才是诗歌所要达到的目的。其实,我觉得诗歌不应该只是悲悲戚戚的,而且我认为诗歌更应给人带来一种愉悦。所以我认为苦难是时代训练诗人的一种方式。从身体到存在,从存在到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爱是诗歌永恒不变的主题。

 

(主播秋然深情朗诵)

    解智伟老师发言完后,他邀请电台主播秋然朗诵了曾卓的《有赠》与自己最新创作的《借路——怀念白桦》两首诗。秋然主播饱含深情的朗诵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随后,与会龙友就各自对“诗歌与时代”的认识及对解智伟老师诗歌的理解,交流了意见和观点:

    原《决策与信息杂志社》策划总监钟老师:后诗歌时代是诗人解智伟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诗歌是后诗歌时代的探索和实践。后诗歌时代应当指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开启的华语现代诗歌的创作时期。诗人从大数据、云智慧中提取灵感和素材,通过网络创作。解智伟通过手机、网络创作、发表诗歌,实时与读者互动,这已大大迥异于李白、杜甫的时代。带有全球文化信息和全人类文化情怀的作品考验着是否具有云智慧能力的全球读者,是后诗歌时代的主要特征。华语诗歌已经走在了华语时代的门口,新的诗歌形式即将诞生。大数据为我们看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诗人的世界也被互联网+生活无限扩张。诗人更容易以上帝视角俯瞰人间。可能就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诗歌还在,诗人却不会存在了。解智伟的诗歌纵横古今,包罗万象,联想丰富,其包含的文化信息与全世界发生持续一致的变化。从某种意义来说,像解智伟这样的一些真情诗人,也许就是中国最后存在的一批诗人了。

 


(沙月老师发言)

    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沙月:解诗人始终在用中华诗学传统来观照当下后诗歌创作,非常值得认同。这几天,武汉文坛都在沉痛悼念武汉竹枝词研究第一人、武汉“活字典”徐明庭老先生。今天,解智伟老师今天讲座的主题呼吁是与徐老的主张是一致的。徐老主张诗人写作要“三亲”,亲历,亲见,亲闻着眼当下,记录当下现在武汉写竹枝词的诗人就是在用传统的诗歌形式记录当下大武汉发生的故事,努力做到有为而歌。她代表武汉竹枝词学会向周南文化沙龙赠送了自己编著的《武汉竹枝词史话》一书,用之交流和收藏。

 

    省政协委员、武昌新阶层联谊会会长卢纲:听说今天沙龙的主题是解智伟老师谈诗,我想不管怎么忙,都要来听一下。因为我也是80年代的武汉文学青年,华师“一二九”诗社的发起人之一。青年时代,我发表了一百多首诗,留下了非常多的美好回忆。我出版《如草吟风》诗集,曾卓老师专门从武汉赶到北京为我捧场,并为我介绍诗歌界的老前辈来帮我指点诗歌写作。为此,我十分感激。他现场为大家朗诵了自己原创的一首小诗——《龙虾》。


    美食作家、武汉餐饮协会副秘书长曾庆伟:我曾经为解智伟老师的诗集《再泊枫桥》写过一篇《吞咽苦难,吐出芳华》的诗评。我们大家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每个人的际遇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生活际遇的看法也是不一样的。现代人活的长度基本是一致的,但活的厚度和宽度是不一样的。诗人用诗歌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解智伟不是今天才成名的诗人,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因诗成名,经历九十年代下海经商的浮沉和商海退潮后的“祼泳”,他对苦难的感受更加深刻。解智伟诗歌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他经历的苦难是我们很多人同样经历过的苦难,他用诗歌的形式呈现了苦难的辉煌。第二,他的诗歌很好的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和符号及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诗歌风格。我们要感谢他,因为我们需要这类人来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独特感受。

 


(魏秋田老师激情朗诵)

   省音乐文学学会秘书长魏秋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诗人都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很多经典好诗我都能熟练背诵。现在很多流行传唱的好歌里,也有很多很好的诗(词)。解智伟老师的诗歌也可以结合歌词的形式,让它流传的更快更广。他现场为大家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一首歌诗《地球村》。


    原汉阳七里一村社区党委书记彭根林:许多生活小事,在一般人眼里看似寻常,在诗人眼里却诗意盎然。有些人不相信现代城市生活中还有诗意。他们认为现在社会信息发达,交流便捷,既没有天南地北的长久分别之情,也没有小桥流水的诗意环境,剩下的只是城市的喧嚣,快节奏的走马观花和为生活奔波而停不下来的脚步。而解智伟却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现代生活依然可以找回我们心中的诗意。解智伟的诗歌属于平中见奇,朴中见色的一种。他用朴素、天然的词句表达了生活诗意的内涵。他对解智伟诗歌《一个喇嘛的爱情》进行了自己的解读。

 

(姚中凯秘书长发言)

    原省委副秘书长姚中凯:诗人就是时代的“歌手”,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讴歌真善美,诗歌的主题是可以跨时代。诗歌能感动人心,一定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原来人们追求物质的东西较多,改革开放40周年后,我国发展已步入小康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多。诗歌要更多的融合时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原来书法很热,诗歌很冷。现在诗歌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希望它也能在我们有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热起来。

 

   其他与会龙友及解智伟诗歌粉丝也积极发言,畅谈自己对解智伟诗歌的欣赏角度和个人理解。

 


(周中华教授为龙友速画漫画像)

    同时在曾卓故居阳台上,擅长快速人像漫画的诗人周中华教授“业务”繁忙:其用时不到一分钟,聊聊几笔就能把浸透一个人独特精气神的漫画像栩栩如生的勾画出来。因此,龙友们都抓住难得机会纷纷向他画,让他忙得不亦乐乎。

 
(主持人胡容玲老师)

   主持人胡容玲老师在大家发言结束后进行了总结:解智伟老师通过他的诗歌创作实践告诉我们,诗歌是时代的先知,是对未来新时代的召唤。诗歌不是过去的时代,而是引领时代,超越时代的永恒。诗歌的精神是独立于时代存在的。诗歌与时代是一种既紧密又疏远的关系。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不变的,而诗歌精神是反映民族精神的悲悯情怀、包容精神,是召唤初心。感谢“吞咽苦难,吐露芳华”的解智伟老师为我们写出了一系列精彩隽永的诗章!祝愿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龙友们合影留念)

    活动最后,解智伟老师应大家的邀请,朗诵了自己原创的一首诗歌——《信赖》:有人说爱是一等待/我却说爱是一种信赖/生活中没有深深的信赖/怎会有久远的等待/如果生活中失去了信赖/那么爱悄悄地来,也会默默的走开/如果生活中有了信赖/那么爱就像南飞的雁/飞了还会回来。活动在解智伟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