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首 页关于周南周南活动沙龙会员新闻资讯周南图影周南名师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周南简介
周南顾问

给我发消息

会  员
用户帐号:
用户密码: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湖北日报】荆楚讲坛问津人生修养 丁承运演绎琴书之道
 发布时间:2014-08-25 09:26
          湖北日报讯  21日上午,荆楚讲坛走进新洲区广电中心演播厅琴学大师丁承运为在座近200名机关干部题为《古琴书法与人生修养》的演讲因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得名的问津书院、孔子河、孔子山均在新洲界内,问津故地,抚琴泼墨,弦歌共鸣,穿越古今,问津人生,其中别有一番意蕴。本次活动由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武汉市新洲区广播电视中心、武汉市新洲区文化体育广电局、周南文化沙龙共同承办。讲座由新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霍华先主持
    琴棋书画作为“书生四艺”,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修课程,与此有关的技能可以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其中又以“琴书”为四艺之核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处在充满物质诱惑的今天,我们如何能做到淡然于心、从容于表抱朴守一?丁承运从远古走来,抚琴论书,从容道出郁郁乎文哉的君子风范。
琴道与养性
    古琴集道家、儒家思想于一身,音量不大,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重弦外之音,讲求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可谓养性之利器,禅定之先导,被喻为中国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丁承运从六艺中解读开始展开,介绍乐教在孔子教育生涯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没有什么比用音乐来教导更好的方式。汉代古琴教育功能向艺术功能转变,被赋予了崇高的修身养性和抒情言志的意义。心不静则音不纯,灵台清明则留绕梁余音。恬淡冲和、淡泊宁静,正是琴道对于心性修养的题中之义。
古琴艺术历三千年而不坠,中国文人有一种永久的古琴情结,蔡邕、陶渊明、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历代先贤,皆为琴之大家,其修为成就与琴瑟之音密不可分
        为了让听众更充分感受古琴与文人气质的契合,丁承运先生爱女丁霓裳现场演奏古琴曲《广陵散》在场听众得以近距离感受流转舒缓、浩然苍凉的千古绝唱而后,丁承运以一曲《梅花三弄》传递出古人借梅花的清雅孤傲、傲雪凌寒展示对生命的自由独立和精神解放的追求。接着,丁承运偕夫人傅丽娜教授效仿孔子弦歌诗经,抚弦吟唱《百里奚一时间,醇雅丽朴、气韵生动弦歌之音重现问津故地,令人沉醉。“琴音不为悦耳,实为悦心。”几曲弹罢,大家对琴以养性有了更为直观的体悟。
书道与修身
    古人云:书者,心之迹也,认为书法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书法的一些基本原理,行笔缓急、点画呼应、结体平衡、章法疏密等,不仅是书法的要素,也可以说是为人处的要素。书法历来讲究“字如其人、心正笔正”。人书合一,体现出书法修养对品德情操修养的重要作用。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什么都讲究“速成”的现代人来说,学习书法所要求的平心静气、循序渐进,无疑有益于戒心气之浮躁。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琴、书在古代文人的世界里是从来不分家的,书家把琴技当做静心之良方琴家把书法当做必要的修养。”丁承运如是说。
    丁承运以琴学大师为人所熟知,但他深厚纯熟的笔下功夫却深藏不露,五岁练琴亦五岁练书,左琴右书,六十余载,俱有大成。在讲座现场,特别展示了其十二轴巨幅草书作品,听众有幸一睹其书法风采。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丁承运以其琴学正统和文人本色,为现场听众呈现了一场涤荡内心、大美无言的审美体验,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讲座结束后,丁承运还现场挥毫题写“乐圃问津”赠与新洲区文体广电局。

     (文/吴莉艳  汤靓颖  图/胡艺娟)
     【湖北日报,20140825期,04版】

 
 
   
  Copyright 2013
周南文化沙龙

鄂ICP备13004944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