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浩
2012年11月24日下午,在武汉诗人,原《长江日报》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曾卓老先生的故居,湖北省演讲协会副会长,原华中科技大学辩论队总教练蒋小兮教授做客周南文化沙龙,就“口才沟通与人生成功”这一主题作了中心发言。
中国人为什么沉默
说到讲话,口才,蒋小兮教授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总是保持沉默的形象呢?蒋先生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使然。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而从官本位社会中的信条,从政者不可多言也,必须“谨行慎言”。在社会交往中原则是:祸从口出、三缄其中、沉默是金。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一个声音。龚自珍叹曰: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国人遵从的是少说多干,只干不说的原则。
“道可道,非常道,众妙之门,玄之又玄。”这是道家的信条。凡是能讲出来的就不是道,因此道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越是高深的道理,越是不能说。
蒋教授认为,不仅是道家,佛教也是如此。“身如菩萨树,心似明镜台”,“面壁十年图破壁”,“静思打座无言,心灵顿悟成佛”。佛教讲究参禅,悟道,也是主张沉默的。这些都是在文化上束缚住了中国人的嘴。
蒋教授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在国外,很多大学都有演讲角,即使在像塞纳河上的一个小岛上,哥特式风格的索邦大学,非常小的校区也有演讲角。而在中国,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武大,都没有一个演讲角。蒋教授为此表示非常的遗憾,也寄希望于来到沙龙现场的大学生们,希望他们自发的组织,建立起中国大学的演讲角,尽情的锻炼自己的口才。
“恐三高” 中国的民族心理障碍
什么是“三高”呢?蒋教授提出了新的解释:一是职位比自己高;二是学问比自己高;三是对自己的期望高。面对职位比自己高的人深怕得罪了上司,面对学问比自己高的人深怕说错了贻笑大方之家,对自己的期望高深怕自己表现不尽人意损坏了自己的形象。面对着这“三高”,大多数中国是恐惧的,不自觉成为中国的民族心理障碍。
蒋教授说起了他去威尼斯的故事,在船上,意大利小伙子热情高歌,引来一船中国人的赞叹,没想到小伙子反过来要求中国人也唱一首,顿时一船的人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唱,最后都推举蒋教授唱一首,作为华科的辩论队总教练,他当仁不让,唱起了意大利《图兰朵》上的著名的一首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眠》。当讲到这里时,蒋教授在沙龙现场也用意大利语唱起来,歌声浑厚,意蕴悠长,引来热烈的掌声。
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
在此次文化沙龙上,蒋教授语出惊人: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他认为,人们从事各行各业,有很高的技术才能,但是他们不一定拥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和口才,可是会演讲会说话的人,有着语言的驾驭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可以被称为人才的。口才和成功是密不可分的,演讲和口才是生产力、财富力、社交力、公关力,沟通力和和谐力,可以增添个人的魅力,可以交到众多的朋友。
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学习和拥有演讲与口才的能力呢?好的演讲有五大特征:一、要言之有物,不是空洞的,要建立在知识积累以及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二、言之有理,符合逻辑;三、言之有文,要有文采;四、言之有序;五、言之有情,能打动人,真情实感。光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蒋教授认为,要达到有效的沟通,产生良好的效果,一定要学会倾听。他提到了一组这样的数据: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倾听占45%,交谈占9%,阅读占16%,书写占30%。倾听是占相当大的比重的,倾听是为了更有效的沟通。
蒋教授鼓励在座人士要利用一些可以演讲的机会,积极的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要注意声音的训练,平时多朗读和辩论。说到朗读,蒋教授告诉大家,他非常喜欢毛泽东的诗,认为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最欣赏他的那首《沁园春·雪》。
此时沙龙现场希望蒋教授朗诵的呼声非常热烈,蒋教授欣然接受。不仅用普通话朗诵,而且还用湖南话朗诵,惟妙惟肖,精彩传神。大家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忍不住热烈的鼓掌。
蒋教授的发言,引起了现场积极的讨论,大家纷纷发言。空军武汉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国学四君子“之王斌老师、教师刘秋艳、律师杨群星、建筑师周刚及蒋教授夫人王女士都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会围绕“口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样引来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大家的积极发言中,此次沙龙活动获得了圆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