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强
“大武汉究竟大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武汉人,也困扰里一批又一批来过武汉的人。“大武汉”从何而来?“大武汉”现今如何?“大武汉”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在12月8日下午举行的周南文化沙龙上得到很好的解答。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何祚欢先生作为中心发言人参与了本次讨论活动。原省军区司令员廖其良少将、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毕志伦、原《武汉晚报》常务副总编、楚才杯国际作文大赛发起人海洋, 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中国文谷发起人胡丹,湖北经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阿星等百余人出席了本次沙龙。
何祚欢首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了“大武汉”一词的由来。他说,武汉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三镇中最出名的是汉口。武汉周边,本省和外省都流传着一句话: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说“一天走不出去”,并不是真说它大。直到1949年,汉口的市区一直限定在“上起硚口,下到花楼(街)”的框框内。明成化年间才完成与汉阳地理上分离的汉口,到了清康熙年间就很显赫了。当时有人向康熙汇报天下经济形势,就有“天下四聚(物质聚散地)”之说。这四聚:北为京师,南为佛山,东为苏州,西为汉口。从前在城陵矶交兑的漕粮,此时改在汉口交兑。于是汉口又成为天下三大米市之一,一业兴百业旺,来这儿赶生意的,自然不会只有“啃老米”的一种行当。稍后一些,世人争说四大名镇,这里又有汉口。渐渐地,这“四大”的排法总是把汉口排在老大,所谓“四大名镇之首”,成为天下公认。不管是天下四聚还是四大名镇,汉口的“街坊邻居”都发生了变化,汉口却总是稳稳当当地,一直引人注目。汉口成名于商,位于“四大”之首时,其余三镇全是因手工业而名世,唯汉口是万商云集促其显赫。开门纳天下名产,敞怀迎四海巨商,这恐怕就是汉口的积淀。早在“四大名镇之首”桂冠生辉之时,汉口的生息就隐含了几分外向的意味。虽然没看到外洋,但汉口人的不排外,便成为造就大商巨贾的心理环境。汉口腾飞也在于商。当中国在坚船利炮进逼下开放口岸与西方通商之时,中国既面对着屈辱,也面对着机遇。1861年,汉口作为天津条约承认的口岸之一,开埠通商了。历史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学会了冷静,把我们曾经赞过的、骂过的重新浏览一下,于今于后似乎不无好处。而要浏览武汉,就少不得一个字:商。武汉的“大”自然也就体现在“商”。从远古到近代,从“大汉口”到“大武汉”,何老师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用生动的语言将大武汉形成的每一步清晰地展示出来,清晰的思路,准确的数据,使人忘记了他原是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
海洋老师用”惟楚有才”概括武汉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大”,楚地盛产人才,文化名人众多,造就了武汉在文化方面的博大。胡丹等20多位文化名人也从武汉精神、地理环境等角度对大武汉的“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热爱武汉、发展武汉、做大武汉”成为与会人士的共识。
周南文化沙龙是湖北省文化艺术学者自发组织的文化交流阵地,其宗旨是弘扬高雅文化、提高精神境界、滋养人文情怀,目前该沙龙已成功举办一年有余,对湖北省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