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文化沙龙众论“正与邪”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讯(记者 章凌 通讯员 何许 袁盼)“正与邪是一种价值判断,不可能有终极答案。”上周六下午,一场关于“正与邪”的讨论会在周南文化沙龙进行。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称,“制度设计不完善,会助长歪风邪气”。

当天,世界浙商联合总会秘书长刘少斌、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毕志伦、省三峡办副主任王明菊、省直机关党校副校长汪连天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展开热烈讨论。
为什么讲“正与邪”?何为正与邪?刘少斌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他用“诚、敬、静、谨、恒”概括其历史内涵,认为这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人格修养的“慎独”精神。他认为,探讨“正与邪”,要以史为鉴,扬清去浊,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对此,著名作家、武汉市作协名誉主席李德复结合自己正在写的长篇小说《我不是好人》说,人道主义、人性没有阶级之分,要以正压邪,好的必须肯定。
尚重生说,“正与邪”判断的基本标准大致归为:合乎自然、合乎人性、合乎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